绿色电力终于拿到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了。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绿证交易机制在中国完成了从概念提出到设计规划,再到开始实施的“三步走”,而其未来的走向也在业内引发了热议。
近日,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微信公号发布消息称,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发改能源[2017]132号)文件要求,向提交申请的华能、华电、中节能、中水顾问等企业所属的20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核发了我国首批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为7月1日起即将试行的绿证自愿认购交易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了解,首批核发了230135个绿证,上网电量共23013.5万千瓦时,所获绿证项目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河北、新疆等六个省份,合计装机容量112.5万千瓦。
其中,陆上风电和光伏电站项目可经信息平台完成自愿开展绿证权属资格登记后,申请核发绿证。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经信息平台核对项目是否纳入电价附加补助目录、列入补助目录容量、申领月度结算电量以及相关凭证的有效性后,向企业予以核发对应项目上网电量的绿证。
补贴难题将缓解
据了解,绿色电力交易证书是一种可交易的、能兑现为货币收益的凭证,是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予以确认的一种指标。可以作为独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计量工具,也可以作为一种转让可再生能源的环境效益等正外部性所有权的交易工具,是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补偿可再生能源环境效益的一种政策机制。
当前,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实行了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
一直以来,补贴问题都是令新能源企业头疼的问题。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全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为77GW,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为149GW。可再生能源补贴不能按时发放,影响了新能源发电运营企业的现金流,尤其对于光伏企业更加严峻,因为补贴资金占到光伏电价的近70%,而目前光伏项目纳入补贴目录装机占比仅为44%,远低于风电的71%,很多光伏项目2年没有拿到补贴。
“目前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情况很严重,有的补贴要拖欠2-3年以上,而补贴资金也不会因拖欠而支付利息。补贴拖欠的问题已导致许多开发商的现金流出现贬值和缩水。”一位光伏从业者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在业内人士看来,光伏发电企业出售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后,相应的电量不再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的补贴,光伏补贴问题将得到缓解。
“就光伏发电项目而言,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所获得的收入可适当缓解光伏补贴难题带来的现金流压力。发电企业可以选择将光伏发电量通过绿色证书进行交易,直接获得发电收入,缓解发电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和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导致的盈利压力,保证项目的投资收益率。”能源互联网研究学者聂光辉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有专家认为,绿色电力证书将会为光伏企业解决现金流问题,因为通过绿色电力证书的交易,拥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将发电量指标以不高于国家补贴的价格销售出去,这样可以实现现金流的快速回收,形成不再依靠光伏补贴带来的压力。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处长支玉强此前介绍,2016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的补贴资金缺口达到550亿元,截至去年年底预计突破600亿元。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的弃风弃光率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在这一大背景下,以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将补贴市场化,从而降低国家财政资金的直接补贴强度,成为主管部门的共识。
是“补充”还是“取代”?
绿色电力证书的出现,很多人士认为这是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改革,将会取代原有的国家补贴政策,业内也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论。
有业内人士指出,补贴和出售证书两者任选其一是光伏企业面临的选择,在光伏补贴拖欠严重的情况下,更多的光伏企业会选择出售证书,因为卖证书可以及时有效地缓解光伏企业的现金流。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会选择出售证书的方式替代光伏补贴,短时间内绿色电力证书会缓解光伏补贴的拖欠,长时间会促使光伏补贴退出历史舞台。”上诉业内人士说道。
近日,在由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举办的绿色电力证书自愿认购研讨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处长李鹏明确表示,能源局没有以绿证替代补贴的想法,营造自愿认购绿证的市场,主要是为了凝聚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社会共识。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政策研究主任彭澎认为,望绿证解决全部的补贴缺口是不现实的,只能说在未来,比如2020年之后,不需要补贴的项目可以依靠绿证再获得一部分环境权益,并通过出售环境权益获得一定收益。
“绿证初期规模比较小,目前还不清楚购买方到时候有什么表现。短时间内绿证认购不可能取代补贴,只能起到补充作用。未来规模扩大后,将对能源交易体系产生影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新能源设计研究中心运营部经理杨超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记者坦言,此次我国首批绿色电力证书核发的规模相对于全国来讲仍然较小,如果绿证大规模推广将对能源交易产生冲击。绿证交易要得到推广,还需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结合起来才有灵活性。
“随着储能与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多能互补技术等研发技术成本短期内还将很高,依然需要国家的扶持。如果用绿证制度直接取代补贴政策,显然不利于光伏企业当前的发展,取消光伏补贴应当有一个过程。”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光伏企业人士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红炜认为,绿证机制是否能代替可再生能源补贴目前还不能下定论,还需要观察政府的执行方式以及力度,以及市场要素的配合。
自愿认购引发担忧
绿证核发表明绿证交易制度正式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但市场对绿证交易制度的实施细则不清晰、自愿认购导致绿证交易动力不足等都产生疑虑,企业也更多是观望态度。
“我个人对自愿认购的制度设计还是持比较保守的态度,这可能会导致绿证在初期阶段的普及比较缓慢。”申万宏源光伏研究员韩启明表示。目前,《交易制度通知》还没有明确绿证强制交易的具体细则,也没有设置明确的惩罚措施,这意味着绿证制度不具备很强的约束性。
由于绿证机制还处于自愿认购阶段,管理层计划通过一年时间培育市场。根据市场认购情况,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和绿色电力证书强制约束交易将从2018年起适时启动。据记者了解,鉴于很多实施细则并未出台,不少发电企业和用能企业,对绿证态度是“先观察观察,再等等看”。
杨超认为,风电、光伏企业是否有积极性去购买绿证可能要打个问号。目前绿证的价格不得高于证书对应电量的补贴金额,且能申请绿证的项目为已列入财政部补贴目录的项目,不卖绿证就可以等补贴,那么对项目持有者来说,选择绿证还是等待补贴,存在收益上的权衡。
对于绿证的自愿认购,很多业内人士也有不同的看法。
“绿色证书,一定不能是自愿认购,一定要用国家和政策的顶层设计,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强制配额。应该把绿色电力交易强制到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售电企业,并且作为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有业内人士分析道。
也有专家认为,国家之所以采取绿证自愿认购,其是出于对企业成本的考虑。
“目前出来的政策还不够具体,谁也不愿意去承担主体责任,都是靠‘情怀’去支撑。风电光伏企业只能采取试探性的措施,逐步了解市场。绿证自愿交易代表着由政府固定补贴向市场化补贴方式转变,但以目前已经公布的文件看来,还需要更多的实施细则,才可以搭建起一个满足交易需求的市场。” 中圣清洁能源投资(江苏)有限公司大中国区经理陈海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
彭澎指出,现在出台的绿色证书政策还只是一个自愿性质的文件,迫切需要厘清考核对象是谁、考核目标、考核奖惩措施,这些都有待细则进一步明确,否则无法完成预期目的。
上一篇:
全球生物质燃烧碳排放清单数据集建立
下一篇:
新型电解液可使锂电池耐受零下60摄氏度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