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6-23 16:03:30 来源: 作者:未知
传统能源:
产业结构调整 对人才提出新要求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资源,据了解,煤炭行业从业人员超过了570万人。这一支浩浩荡荡的产业大军在过去几十年里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数十年的人才储备,应该形成合理的人才队伍,但记者发现情况并不乐观。
采访中,记者发现,煤炭企业普遍面临着“培养难、引进少、流失多”的人才危机。很多煤炭企业富余人员多、专业人才少、整体素质低。业内人士介绍,这其中有个人择业的认识偏见,但更多的是煤炭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煤炭市场行情低迷,煤矿经济效益差,国内大专院校纷纷缩减采矿类专业招生规模,加上许多大学生对煤炭行业的不了解及天然畏惧,造成煤炭行业人才供需紧张。据山东兖矿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集团逐渐形成了煤炭、煤化工、煤电铝三大主导产业,但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十分短缺,成为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瓶颈。
英才网联旗下化工英才网运营经理代科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从招聘的需求看,煤电煤化工人才缺乏,特别是煤制烯烃、煤制合成天然气和清洁煤转换等方面的人才十分走俏。记者调查发现,煤炭行业人才总量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技术升级,对人才的类型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匮乏,人才结构矛盾突出成为普遍现象。为此,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后,煤炭人才中长期规划也提上了日程。据悉,近日国家能源局在中国矿业大学召开能源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煤炭部分)座谈会,开始着手调研相关情况。
与煤炭产业相比,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在技术和人才储备方面相对完善,比如石油大学、化工大学等多年来培养专业人才成绩显著。尤其是近几年,石油价格屡攀新高,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学生的就业形势。中国石油大学安全工程系副主任马庆春介绍,截至6月,今年本系学生就业率达到了100%。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石油开发类人才的技术能力与国际尚存在很大差距。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因节能环保领域、海上石油资源开发以及国际市场并购等市场扩充,石油化工企业对从业者也提出了新要求。
新能源:人才供不应求压力大
目前,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全球各国的战略性选择。我国新能源产业起步不久,各领域的专业人才数量有限,整个新能源产业都存在“人才饥渴症”。
在目前可再生能源技术中,风力发电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的发电方式。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排在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风电国家。但人才供给的速度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脚步。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以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华北电力大学2006年招收我国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7年成立我国第一个可再生能源学院。可再生能源学院副院长董福品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说:“国家对能源问题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报考热情也十分高涨。像风电专业有几个学生都是600多分的高分第一志愿报考的。今年正值第一届学生毕业,就业形势非常好。”有数据表明,2020年,预计风能领域对本科以上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达到16万左右,主要集中在几个岗位:风电机组研发专业人员、风电机组制造专业人员、高级技术工人、风电场运行和维护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
英才网联旗下机械英才网数据显示:2010年1至4月风电行业招聘中,叶片企业的人才需求量伴随着低碳经济的势头提升一倍,叶片项目设计师急缺。风机叶片是风能技术进步的关键核心风力机部件,其良好的设计、可靠的质量和优越的性能是保证机组正常稳定运行的决定因素。因此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够独立设计完成叶片的各种工艺试验人员是企业“千金难求”的人才。伴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风电企业对管理及市场开发人才的需求度也会不断攀升。
同样的需求也发生在太阳能领域。“从目前来看,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恢复增长已成定局,光伏行业专业人才需求量上升也将进一步凸显。”化工英才网运营经理代科对本报记者说。以前的冷门职位目前成为光伏企业的新宠,如TCS制备、合成、提纯生产技术工程师、还原工序工程师、冷氢化工程师。专家预测,光伏业低碳人才在未来3至5年内,将在新能源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除了风电和太阳能,调查中记者发现,核电行业也面临人才不足的压力。不仅缺乏技术人才,也缺乏工程管理、金融、商务谈判等专业人员。核电人才网的工作人员李昕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通过对网站近千家用人单位的需求分析,工程施工单位需求量较大,工程类人才,设计人才和咨询管理人才最为走俏。“总体来说,核电行业人才供不应求,因为有核电经验的人太少了。”
能源人才培养需多方合力
不论是传统能源调整还是新能源产业的崛起,都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如何把这块短板补齐?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新能源专业大学生供不应求,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国内的教育方法太过封闭,教学以课本为主,导致大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往往不能很快转变角色。“有发懵的感觉。”来自中德合作中国风电研究和培训项目的刘邦祥这样形容。
采访中,很多院校反映学生找实习基地比较难。对此企业则认为,由于很多学生是大四毕业时才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践,他们很难找到适合学生的实习岗位。结果造成学校找不到实习单位,单位找不到人才。刘邦祥建议,可以效仿德国,学校和企业提前沟通,尽早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要实现企业和学校的有效对接,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对于企业,除了人才引进,还需要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养和提拔,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定向培养人才。制定多种优惠政策,激励员工自主创新、不断学习。据兖矿集团介绍,通过共同承担科技计划课题、共建研究所、共建科技公司、共建研发基地等形式,集团与国内外百余家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同时坚持“引进来” “走出去” “请进来”多种方式培养、激励公司员工成长。
事实上很多企业认识到能源这块宝地值得下更大力气去挖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于今年4月份开设了国内首个“首席能源官”课程。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国际能源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非常重要,它不只是政府和消费者的事,企业也从中感受到商机,因此企业需从更高层次上统揽这个问题,从高层管理人员角度认识、了解,学习相关的政策、技术和管理模式。”
上一篇: 全球生物质燃烧碳排放清单数据集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