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万物更新。站在新的五年计划起跑线上,我们不妨回眸下我国央企尤其是能源央企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辉煌业绩,并将之作为我们在“十二五”奋发前行的动力。
“十一五”的5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和税后净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年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5%。2010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央企业有30家上榜。其中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均位列前10名。中国石油更是一度排名全球市值第一。据国资委统计,目前,超过80%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和通信等关键领域以及运输、矿业、冶金和机械等支柱行业;央企承担着全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十一五“期间,央企发电量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中央企业分享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成果,更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顶梁柱。
煤炭央企:
能源安全和社会责任并重
“十一五”期间,煤炭央企坚持业务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并重的理念,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依靠西部资源优势,做强煤炭主业,迎难而上,逆势图强,各项工作和生产经营均取得优异成绩。
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保证能源供应是神华集团肩负的最重要的政治使命。2008年,在南方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导致电煤供应告急时,神华集团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以赴保障电煤供应;在国庆“60周年”以及北方冰雪灾害期间,神华集团积极保障电煤供应,为缓解电煤供应紧张做出了贡献。
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是煤炭央企的发展方向。2009年,神华集团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均提前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煤炭生产与运输业务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近5%。中煤集团则将大力建设现代绿色和谐煤矿作为工作重点,平朔矿区2006年以来,年均绿化复垦5000余亩,治理井工塌陷区6000亩。通过走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发展和延伸绿色农业产业链,实现“挖煤不毁环境、矿山重披绿装、产业形成链条、财富惠及农民”,像平朔复垦的例子,现已向全行业推广。此外,中煤集团“十一五”自2006年以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累计达26亿元,实施重点节能环保项目200余项,节能90余万吨标准煤(按可比价产值计算),2009年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在危机时刻,坚决挺身而出——煤炭央企在重要时刻保证电煤产运等方面毫不放松。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由于天气原因,出现了严重电煤紧缺的现象,两大煤炭央企急国家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千方百计地向灾区运送煤炭,全力保障电煤供应。此外,神华集团大力实施惠民安居工程,投入27亿元用于新疆、宁夏、内蒙古包头和乌海四个矿区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目前,棚户区搬迁改造工作已经开工和竣工的面积达到280多万平方米,解决了近10万户住房问题。
电力央企:
“十一五”电源结构更清洁
占全国一半发电量的五大发电集团,2010年在煤价大涨致火电严重亏损的不利形势下,依靠非火电发电业务和煤炭、金融等非电产业支撑,从五大集团近日陆续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上获悉,华能集团去年利润总额69.8亿元,净利润42亿元,稳居五大发电集团之首。
“十一五”期间,五大发电集团都逐步形成了以大力发展新能源为引领,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综合性电力集团的战略体系,清洁能源比例不断提高,其中,大唐新能源公司于2010年12月17日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打造了全新的融资平台,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其2010年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达到19.25%,比组建时提高了7.88个百分点。此外,五大电力集团在海外市场发展方面都取得突破,煤炭开发初具规模,煤化工项目稳步推进,金融、物流、科技等非电产业增收盈利能力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五大发电集团都提出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初步建立以电力为核心,煤炭、交通、金融、科技协同高效的产业体系。在发展煤炭产业方面,五大发电集团提出要持续增加煤炭资源储备,提高优质动力煤资源产能、产量及贸易量,尽快提高煤炭自供率,确保集团公司电煤安全、稳定供应,并初步形成产品生产与资源控制相互协调、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的煤电化综合生产企业。
金融业务也是五大发电集团“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五大发电集团都提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融结合,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此外,优化电源结构,实施节能减排,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大低碳清洁能源开发力度,提高低碳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加强传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继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调整区域布局,加快拓展国际业务也是五大发电集团“十二五”工作的重点。
电网建设方面,两大电网公司都加大了“十二五”期间的电网投入,继续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国家电网将“十二五”作为坚强智能电网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将投入超过1.7万亿元保证到2015年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初步实现世界一流电网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南方电网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5000亿元,规划"十二五"期末城市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超过5小时,并进一步提高驾驭复杂大电网的能力。
油气央企:
三大油企发力海外
基本形成四大通道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年均8%以上的快速增长,支撑工业发展的主要资源——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需求集中爆发,既为油气行业的大发展创造了契机,又给油气资源的稳定供应带来了压力。五年间,中国国有油气三巨头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为实现资源的储备、开发和利用,各展神通——入地、下海,勤练“内功”,更施展“轻功”积极漂洋过海找油气。
作为中国油气行业资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中石油“十一五”期间,不但国内实现了稳产、增产:大庆4000万吨稳产继续建设百年大庆,长庆油气当量突破3000万吨,成为国内第二大油气田,塔里木油气产量突破2000万吨,建成中国第一大天然气田;海外油气产量更是五年翻了一番,在苏丹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
稳坐炼化行业头把交椅的中石化“十一五”期间不再选择扬长避短,而是扬长“补”短。在国内,中石化稳定东部老区产量、加大新区勘探力度,大幅提高采收率。陆上“贫油”的中海油没有被先天条件绊住手脚,将目光坚定地投向了广阔的海洋。2010年末,中国海上油气总产量突破5000万吨,“海上大庆”如期建成。中海油在其中的贡献功不可没。近十年来,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上,2010年这一比例接近80%。
2010年中国从海外进口原油2.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再次突破50%的警戒线。如此大规模的原油进口,将中国逼上了加快实现能源通道多元化的道路。在这一进程中,行业的龙头老大中石油承担了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中石油陆续实现中亚天然气管道双线通气、中哈油气管道贯通、中哈天然气二期管线和打通西南动脉的中缅油气管道顺利动工、中俄原油管道试运行。随着上述管线和海上进口LNG通道等的相继启动和建成,我国四大油气通道格局基本形成。
在加强国内生产能力和通道建设的同时,三大巨头还纷纷加大了出海找油的力度。
仅2010年一年,就有中石油联合壳牌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的煤层气产商箭牌能源,中石化巨资收购加拿大油砂资产,刷新中国企业投资北美油气领域纪录,中海油收购美国德州鹰滩页岩油气资产部分权益,成为首家打进美国油气市场的中国国有企业。上述并购案涉及的大多是,技术门槛较高,勘探开发难度较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央企在“走出去”取经的过程中无疑扮演了更重要的作用,从利于国家油气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有时需要做出牺牲。
海外并购除了在投资领域上翻新,投资范围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油企2010年海外并购金额超过3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项目分布在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
上一篇:
全球生物质燃烧碳排放清单数据集建立
下一篇:
“十一五”我国能源结构继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