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1-05 08:52:42 来源: 作者:未知
速度:加快步伐迎来规模发展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完成了西方国家需要近100年才实现的工业化道路,那么中国石油“走出去”17年间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并开始由快速发展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十一五”期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油气市场波动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中国石油沉着应对,化“危”为“机”,抢抓战略机遇期,海外油气业务生产经营实现安全平稳运行,业务规模持续扩大,新业务开发取得战略性突破。中国石油通过积极转变新业务开发工作思路,发挥资源市场合力,进一步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相继取得一系列成果。
2006年我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全线贯通,2007年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气项目正式启动。特别是2009年,中国石油成功恢复伊拉克艾哈代布项目,这也是伊拉克战后对外第一个恢复的项目,并成功签署伊拉克鲁迈拉和哈法亚油田开发项目,同时加拿大油砂、澳大利亚煤层气、LNG项目等非常规领域获得重大突破。截至“十一五”末,中国石油海外业务遍及全球29个国家,初步建成中亚、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个海外油气合作区。与“十五”末相比,海外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年均复合增长41.9%,原油和天然气作业产量年均分别增长15.6%、21.3%,油气管输量年均增长13.7%,炼化加工量年均增长2.6%。
亮点二
格局:四大通道保障能源安全
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50%,天然气消费量逐渐大于产量,当国人对这些事实忧心忡忡时,中国石油早就做好了准备坦然面对。
“十一五”期间,随着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缅天然气管道、海上进口LNG通道等的相继建成,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的油气进口四大通道格局雏形显现,这对实现我国油气进口多元化,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12月竣工投产的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是我国第一条跨国原油管道,目前该管道累计输送原油已突破2000万吨大关。跨越四国的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陆上能源大动脉,其A线于2009年12月14日按期投产,创造了快速建成跨国输气管道的奇迹。中俄原油管道2009年5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9月27日竣工投产,这条管道对加强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6月3日,中缅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开启了中缅两国能源领域合作的新篇章。2008年4月18日,中国石油大连LNG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这也是中国石油第一个引进海外液化天然气资源的大型项目。
亮点三
能力:整体发展增强竞争优势
综合一体化的优势一直是中国石油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法宝。这一优势在海外业务发展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十一五”期间,国际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始终有力保障集团公司海外油气业务发展,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到2010年底,国际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分布在46个国家,物资装备出口到97个国家,海外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近600支。
以东方物探公司为主体的海外物探业务,位居全球物探四强;以五大钻探公司为主体的海外钻修井业务,已发展成为集钻井、固井、修井、压裂等于一体的国际钻井承包商。2009年,五大钻探公司先后在古巴、伊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印尼等市场,获得多个钻井或油田开发总承包项目;以中油测井公司为主体的海外测、录、试业务,实现了向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料处理、解释和油藏评价拓展;以工程建设公司为主体的海外石油工程建设业务在ENR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排名中居前100名;以管道局为主体的管道建设施工业务,管道建设总长度名居全球前列;以中油技术开发公司为主体的物资装备出口业务,成为国内最大的石油物资装备出口商。大庆油田等9家地区公司发挥集团公司整体优势,为海外油气业务发展提供着特色技术支持和各类工程技术服务。
亮点四
实力:自主技术彰显中国力量
苏丹3/7区,一个曾经被某西方大石油公司判了“死刑”的区块,在中国石油科技工作者的手中,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即变成了亿吨级的大油田。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油田,在沉睡了30年后,被中国石油科技人员唤醒,三年内建成了200万吨的原油生产能力。130多年开发历史的秘鲁塔拉拉油田,中国石油接手后连续16年产量不降反升,“百年老油田”重焕青春。
一个个海外石油勘探开发的成功案例,展示着中国石油的科技实力。在海外油气业务“走出去”的征途中,中国石油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油气勘探的成功率,实现了油气田的高效开发,带来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力地支撑了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
中国石油形成了以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和新项目评价三大核心业务为主体,包括被动裂谷盆地油气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复杂碳酸盐岩油气田开发技术在内的十大优势技术系列,为中国石油国际业务发展赢得了荣誉。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海外探井成功率保持在50%以上,油气储量稳步增加,勘探效益优于同期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平均水平,原油作业产量年均增长15%以上,老油田年综合递减持续控制在10%以内。
亮点五
水平:科学管理推进业务创新
一流石油公司的主要标志,是要有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人才。“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不断创新和探索,继续推进和完善一套符合国际规则的规范化、科学化经营管理体系。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不断创新和探索,继续推进和完善一套符合国际规则的规范化、科学化经营管理体系,并继续在项目经营管理实践中,探索和丰富不同模式、不同类型项目的管理及运作经验,完善了海外项目运营管理机制。通过构建业务管理、人才保障、科技支持三个平台以及完善海外后勤服务体系,中国石油逐步夯实海外发展的管理与服务基础。国际工程技术服务坚持按照国际规范、标准运作,保障国际业务有序开展。中国石油一贯重视与我驻外使领馆、资源国政府、合作伙伴的统一沟通,在公司内部统一协调,发挥整体优势,维护了中国石油整体利益,树立整体形象。
“十一五”期间,国际化经营管理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PK公司成功收购与整合的管理实践》获得了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海外油气业务HSE管理与实践》、《海外业绩管理与考核创新》等一批成果分别获得中国石油企协管理创新一、二等奖。
亮点六
理念:责任意识诠释和谐中国
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术所展现出的“和”字是我国“以和为贵”思想的体现,那么中国石油海外业务的发展也秉承着建设“和谐世界”的理想,与资源国共同发展。
从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到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从中亚的戈壁荒漠到南美的马拉开波湖畔,中国石油在国际合作中坚持“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理念,致力于与业务所在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注重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培养人才、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条件,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9年11月19日,中国石油与苏丹贫困母亲慈善会签署《中国石油与苏丹贫困母亲慈善会慈善基金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石油将连续三年每年为苏丹贫困母亲慈善会捐赠100万美元或等额苏丹法定货币,用于资助一般慈善项目及促进教育和生产、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条件等项目。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石油集团向苏丹捐款的直接受益人数超过200万人。
PK石油公司模范遵守哈萨克斯坦环保法令,积极响应哈国政府关于天然气综合利用的号召,继续加大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力度。2009年10月,因成功实施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PK石油公司获得由哈萨克斯坦政府颁发的哈国石油工业环保最高奖——金普罗米修斯奖。
上一篇: 全球生物质燃烧碳排放清单数据集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