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彪 1950年11月生于河南内乡县,回族,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高级编辑。1968年到煤炭部第七十九工程处当掘进工人。1971年起在宁夏燃化局煤炭建井队当通讯干事。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调入新华社,先后担任宁夏分社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西分社摄影部主任、桂林支社社长,湖北分社办公室主任,宁夏分社副总编辑兼电视新闻部主任。2001年调入宁夏政协办公厅,先后担任《宁夏政协报》和更名后的《华兴时报》总编辑、办公厅副巡视员。另兼任全国政协人民政协报社驻宁夏记者站站长。2010年底退休后在记者站站长任上工作到2014年3月。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发表了大量文字、图片及电视新闻报道,有200多件作品在新华社、全国和省级优秀新闻评选活动中获奖。曾被授予“宁夏新闻事业贡献奖”先进个人和“宁夏首届名记者”荣誉称号。
1968年12月31日,银川各中学约两百名初高中学生,带着简单的行李,被几辆解放牌卡车从银川饭店门口,载到了贺兰山深处的白芨沟,成为煤炭部第七十九工程处的新职工,18岁的我就是其中一员。
当时,承担煤矿建井任务的煤炭部七十九工程处,与承担煤矿土建和安装任务的八十、八十一工程处正在共同建设设计能力年产120万吨太西煤的白芨沟煤矿(原称卫东煤矿)。我们银川六中的五、六位同学和三中、女中、宁大附中部分学生被分配在第二施工队,这个队全部驻扎在大峰沟附近开凿南二采区井巷。其余学生分配在各施工队。
记得报到那天很冷,但彩门下老工人敲锣打鼓,欢迎新工友的气氛非常热烈,随即大家抢着拎起行李,把我们引进炉火通红的干打垒宿舍。从此我们开始了煤炭建井工人的生活。
第二施工队新来的还有平罗中学、姚伏中学的学生,我们之中,女生分到矿灯房、绞车房、压风机房等不同辅助工种,男生绝大多数当了井下掘进工。我所在的掘进班组,班长是江苏沛县籍的朱祥允,他只有24岁,可已是有多年工龄和丰富经验的掘进工人,副班长和其他3位老工人都是1966年以“亦工亦农”合同制从吴忠、灵武农村招收的轮换工,加上我们银川、平罗的6名学生,全班总共师徒11人。掘进的作业流程是单调的,不外乎打眼、放炮,出渣、钉道,架棚、砌碹,但新老工人在劳动中建立起的感情却是深厚的,让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师傅们身上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不畏艰险的品质。
掘进工作是有一定危险性的,井巷偏帮、冒顶时有发生。班长和老工人就像兄长一样,时刻关心着我们的安危。在处理冒顶事故的危险时刻,他们都冲在前面涉险,而让我们守在安全地带辅助。平时重活累活他们都抢着干,天天一身泥水满脸汗水,特别是抱着风钻个个石雕泥塑般的形象,永远的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朴实无华的煤炭建井工人们,正可谓“位卑不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井下工作环境阴冷潮湿,而大家的生活态度是乐观向上的。工作之余班长带着大家打篮球、打排球、打乒乓球,或是爬山远游,开展体育锻炼。尽管当时还处在文革动乱年代,物质贫乏,粮食吃紧,但国家规定每月供应煤矿工人两斤白酒还是保证的。大家也会时常聚在一起小酌几杯老白干,既可以驱寒散湿,又能解除一天的疲劳,其乐融融,其情浓浓。
从事矿建工作生活设施都是临时的,又远离城市乡村,后勤保障不易,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有时山洪暴发,道路阻断,无法下山采购蔬菜,工人们以辣椒下饭,仍然干劲十足,毫无怨言,从来没有因此而耽误生产进度。
1970年冬天,白芨沟煤矿南二采区井巷基建任务全部完工,当年底我们第二施工队成建制调出,关系隶属地方,成立了宁夏燃化局煤炭建井队(后为宁夏燃化局基建公司建井队),继续承担煤矿建井任务,七十九工程处其余队伍全部留在白芨沟矿变为煤炭生产单位。
建井队成立伊始,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开凿大岭平垌,从两头贯通近两千米的运煤巷道,让不通铁路的汝淇沟煤矿的优质无烟煤通过平垌在大峰沟火车站装车,使这个矿的煤炭由公路运输变为铁路运输,加快支援国家建设。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隆冬季节队伍就开进了工地。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上风雪无常、滴水成冰,建井队的领导成员带领工人自己动手修路、架线、打井、盖房,三个月就完成了开工准备工作。当时建井队领导班子成员有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王风亭,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熊发荣,以及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袁瑞祥、王诚信、张志岱。矿工出身的王风亭是原七十九工程处副处长,熊发荣是原第二施工队党总支书记,袁瑞祥是矿建技术员、第二施工队队长,王诚信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张志岱是位军代表。队里的几位领导干部和工人们同甘共苦,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他们挤在一间苇席房里,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也是会议室,大家平时坚持深入生产一线,一边参加劳动,一边指挥生产。
我在当掘进工期间,工作之余先是给单位的墙报写稿,后来学着为媒体投稿。1971年7月,我被调到队机关宣传科任通讯干事。那时我向中央和自治区媒体投稿,反映的都是建井队干部职工多快好省建设矿山的那些事。报道突出的特点是干部作风好,工人敢打硬仗,不断创造出岩巷掘进月进尺新纪录。
1972年10月25日新华社通稿采用我写的一则消息中说到,“建井队领导成员把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作为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重要措施”。“去年,他们每人参加劳动在100天以上;今年1至8月份又平均参加劳动110天。他们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生产实际,更好的指挥生产”。“建井队所属各施工队的干部除了学习和开会以外,都坚持跟班劳动,做到既不脱产,又做好工作,平均每月参加劳动的时间都在20天以上。”这些都是当时的真实记录。
干部作风过硬,才能带出敢打硬仗的队伍。1971年9月,建井队在大岭平垌创造了岩石平巷大断面独头掘进月进尺219米的好成绩,1972年元月又创造了月进尺370米的新纪录。1973年11月在贺兰山磷矿的建设中,进一步创造了岩石平巷独头掘进月成巷759.2米的全国纪录。这段巷道经国家燃化部、自治区燃化局和设计、施工、生产单位人员共同组成的验收小组进行现场鉴定,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达到国家规定的优良标准。
1975年5月23日,新华社播发了《无坚不摧的矿山尖兵——记宁夏燃化局基建公司建井队》的长篇通讯,刊登在第二天的《人民日报》上,通讯里有着这样的记载:“这支回、汉族工人组成的矿山建设队伍,从1970年建队以来,战胜重重困难,夺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4年来,他们年年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移交的所有工程,经国家验收,全部达到甲级标准,做到了快速、优质、高效、安全、低消耗。更令人鼓舞的是,他们在1973年11月创造了平巷独头掘进月成巷759.2米的全国新纪录,接着,又于1974年5月,创造了斜井下山独头掘进月成井361.1米的先进水平”。“4年来,这个队有73名先进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7名优秀青年加入了共青团。他们用英勇的劳动,不断创造光辉的业绩。”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报道是我作为建井队一员,在几年火热的生活里的亲身感受之作,自己比较满意,也受到新华社新闻前辈的好评。此后不久,1975年10月我走进了新华社记者队伍,27年后又转入政协新闻工作行列,记者工作成为自己终身的职业。2010年我退休时,集结了一本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笔下以往》新闻报道集,特意收录了这篇通讯,以作永久纪念,表达对建井队培养教育我的感激之情。因为我是在这个火热的集体中成长起来的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奠定了一生的理想信念,我的新闻工作之路,也是在这里起步,通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1975年10月我离开建井队后,仍然与队里的领导和工友们保持着密切联系,知道这支队伍转战南北,先是参加安徽淮南煤矿建设大会战,后又转往山西太原建设古交煤矿,再后来回师宁夏建设固原王洼煤矿,直到宁东煤田大开发时,建设了灵新煤矿等等。记得1984年我在中国新闻学院学习,暑假期间从北京回银川,专程到古交矿区采访了建井队支援山西煤炭建设的情况。1990年代初,我还到建设中的灵新煤矿采访过建井队。此后,建井队的人员陆续留在了他们建成的煤矿生产单位。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尽管这支煤炭基建队伍今天已不再存在,当年的建设者也早已退出工作岗位,但是他们为国家和宁夏煤炭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应当永远载入史册。建井队干部职工那种甘愿吃苦流汗、勇于开拓进取的主人翁精神,更应当成为值得珍重的宝贵财富。
(作者系宁夏政协办公厅原副巡视员、华兴时报社原总编辑)
上一篇: 上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下一篇: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