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四季度,国际能源市场上油价暴跌成为了主基调,这让依赖高油价而盈利的新型煤化工备受煎熬。当油价维持在100多美元/桶的高位时,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企业的日子过得很滋润;而目前50多美元/桶的油价,使得绝大多数煤化工产品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企业早已无钱可赚甚至亏损。
当成本优势不在,众多已建、在建和拟建的煤化工项目何去何从?相关企业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当前的困境?油价跌到什么时候是个头?未来煤化工的前景如何?一系列的疑惑和不确定因素,让煤化工企业陷入了迷茫,也让业内企业感到这个冬天格外“冷”。
然而,记者在近期的采访中了解到,尽管低油价给煤化工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未来油价能否回到100美元的高位还是未知数,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煤化工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依然是一个坚定不移的长期战略,无论油价涨跌,坚持煤炭资源清洁高效转化的大方向始终不变。当前的市场困境,恰恰可以使已经有过热苗头的煤化工产业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和定位产业发展方向。
开工项目面临亏损
“近几年,新型煤化工产业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发展这么快,除了我国为保障能源安全而大力推进能源多元化战略,以及为解决雾霾造成的大气污染而力推能源清洁化发展的动力外,还有一个重要推手是煤化工产品的经济性。只要原油维持在每桶80美元以上,煤制油、煤制烯烃等产品就有较强的成本优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煤化工专委会秘书长胡迁林的这番话,阐明了高油价对支撑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多家研究机构曾对国际油价与煤化工项目盈利性的关系做过测算,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煤制油、煤制气和煤制烯烃产品的盈亏平衡点多在油价65~85美元/桶。原油价格100美元/桶时,煤化工行业一般经济效益较好;而以当前50~60美元/桶的油价计算,几乎所有的煤化工产品均已无利可图。
“从成本构成的分析来看,煤化工产品成本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与目前低油价时代的石油基化工产品相抗衡的。”一位石化行业的技术专家这样分析道,“煤化工产品的成本一般分为两部分,厂房、设备等固定成本与原料价格等可变成本各占50%,其中煤炭成本占到30%左右。而石油基化工产品成本构成中,原油所占成本比例接近80%,油价大幅下跌必将带动石化产品成本的大幅下降。”
尽管价格下跌从原油传递到下游石化产品一定的滞后效应,但许多煤化工企业已经感到不断袭来的阵阵寒意。化工市场上石化产品的交易量在萎缩,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使得市场观望氛围浓厚,许多采购商变得十分谨慎,而谨慎氛围又助推了价格下跌。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料供应公司总经理杨召营对记者表示:“在去年11月份时这种感觉还不明显,可是进入12月份之后,石化产品价格下跌加速,丙烯、苯等产品跌幅较大,与之相关的下游产品丁辛醇、环己酮、己二酸等也随之下跌。在原油价格大幅度下跌的背景下,煤化工很多品种恐怕都需要重新考虑经济性。”
显而易见,油价的下跌直接吞噬了煤化工企业的利润,特别是那些单纯以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为主业的煤化工企业的日子变得十分艰难。“这么低的油价,硬撑着做下去毫无疑问就是亏损;而停产呢,公司就要承担更高的折旧成本和财务成本,同样会影响利润。目前想停也停不下来,真是进退两难!”一位煤制油企业内部人士的一番话,道出了所有煤化工企业的忧虑和无奈。
目前我国大多数已投产的新型煤化工项目都处于示范阶段,前期投入巨大,动辄上百亿元,大多数企业在银行有巨额贷款,如果因为油价下跌而减产或停产,企业就要承担更多的偿贷风险。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尽管油价带来的亏损压力越来越大,但目前神华、伊泰等公司的煤制油项目还在维持正常运行。
新项目放慢脚步
一方面是已投产的项目面临巨大亏损压力;另一方面,拟建和在建项目也同样处于重新抉择的关口。
去年8月份,华鲁恒升发布公告称,拟投资28亿元建设传统产业升级及清洁生产综合利用项目,计划采用先进的水煤浆气化技术,建设年生产能力为13.6783亿Nm3的羰基合成气(CO+H2)生产装置,替代传统的UGI固定床气化合成装置。据了解,目前该公司旧的合成气生产装置已经停产,新项目设计方案和空分、气化炉等主要装置基本确定,项目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但近几个月国际油价及部分化工产品的持续下跌,对项目实施和下游链条的延伸拓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华鲁恒升规划投资部经理任格勇告诉记者:“目前油价的大幅下跌,给许多项目进展带来不确定性。我们会密切关注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及对石化产品的传导影响,一方面抓好现有项目实施,努力降低建设成本;另一方面我们会对后续项目重新排队论证和决策,防范投资风险,确保新项目的竞争力。”
处于同样境遇的企业不止一家。近两年煤化工的投资热潮高涨,仅就煤制油项目而言,除了已经投产的220万吨产能以外,目前已经拿到国家发改委“路条”的新项目产能就多达1160万吨。而近几个月来油价的连续下跌,却是这些企业始料未及的。
伊泰集团是我国间接煤制油的先驱,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间接煤制油技术,其位于内蒙古准格尔的首套16万吨煤制油项目自2009年3月20日产出第一桶油以来,已连续安全运行5年,2013年实现产量18.2万吨,当年营收12.93亿元,盈利1.93亿元。这一示范项目的成功让伊泰集团在煤制油项目上信心倍增,公司相继又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启动了4个煤化工项目规划,合计总产量超过1000万吨,计划投资超过1000亿元。
正在他们准备大干快上时,国际油价的快速下跌给伊泰新项目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据公司知情人士透露,尽管公司的煤制油项目有的已经能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有的已经开工建设,但当投资热情遭遇冷市场时,这些项目的推进已经开始有放缓的迹象。按照原计划,2015~2016年将是伊泰千万吨煤化工项目投资高峰期,但面对目前低迷的市场环境,资金的来源和项目的经济性都要重新进行考量。
记者还了解到,神华、大唐、兖矿等国内主要煤化工企业在新项目的推进上,态度也都变得更加谨慎,纷纷表示什么时间上项目、怎么上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观望情绪开始在业内弥漫。
“在油价持续下跌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行业的投入不要那么胆大了。”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1个多月前就曾这样提醒过。事实上,2014年早些时候,已经有电力行业的企业考虑从煤化工产业抽离。
放眼长远坚定信心
低油价带来的巨大冲击,让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中国新型煤化工产业身陷囹圄。企业该如何在严冬中自保并寻求新出路?采访中多数业内专家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信心: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放平心态,当前形势下不应过度悲观,要看到油价涨跌是常态,当前重要的是坚定信心、从长计议。
“首先肯定一点,无论油价高低,发展煤化工产业都是中国能源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是我国的资源禀赋和能源革命的大背景所决定的,我们还是应该坚定看好煤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在谈到煤化工的发展方向时,胡迁林表现得十分坚定。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65.7%,这一比例虽然在下降,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其消费总量还将增长,煤炭仍将是我国一次能源的主力军,这使得新型煤化工行业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得到了有效保证。
“这样的能源结构现实,加上我国大气环境污染防控的巨大压力,使得加快煤炭资源利用方式从传统粗放式向高效清洁利用的转变迫在眉睫,而煤化工恰恰是实现煤炭产业绿色发展的最为现实的途径之一。煤炭的深加工和高效清洁转化的产业技术,是我国能源转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煤化工消耗煤炭资源的比例只有5%,未来的空间还很大。无论油价涨跌,坚持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大方向始终不变。”胡迁林强调。
延长石油集团总经理助理李大鹏也表示,中国的煤化工项目不能停,而是要找到一条健康稳妥的发展路径。中国是人口大国,仅靠国内油气资源很难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能源结构中的主力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是我国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发展、解决油气资源短缺和能源多元化转型的重要途径。
尽管油价跌得很凶,我国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方面的专家、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启文对煤制油项目依然充满信心。他表示:“石油价格的波动是正常现象,即使油价跌了,我还是坚持看好煤制油的发展。煤制油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方向之一,符合我国国情,是保障我国油气供应安全和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和现实选择。”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发展煤化工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煤炭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尤其在煤炭大省,煤化工产业对于当地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等意义更大。再则,煤化工项目建设均需较长的建设周期,目前的国际油价大跌不一定意味着几年后油价仍然处于低位,毕竟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位人士如此表示。
在肯定煤化工发展方向的同时,胡迁林也就企业该如何面对眼下的困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油价每桶100美元时,煤化工企业的投资热情和冲动占据了上风;油价跌到50多美元,反倒可以给近两年出现的盲目投资、过热投资和逢煤必化泼点冷水降降温。企业审视煤化工发展时就要更加慎重和冷静,除了考虑技术、环保因素外,还要考虑产品的经济性,这对煤化工长远的发展十分有利。低油价时代的到来恰恰是一个契机,给产业重新回归理性、系统研究和科学规划发展路线腾挪出了时间和空间。“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乱了阵脚,要有信心,要把握住大的发展方向。”胡迁林说。
困境中创新寻出路
在坚定信心的同时,企业又该如何度过当前的难关呢?
胡迁林认为,开好示范项目是当务之急。“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煤化工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升级转型、规模化发展的初期,许多技术属于世界首创,正在示范装置的验证阶段,把示范项目开好是当务之急。企业一方面应该在打通技术路线、收集数据、完善工艺等方面练好内功,积累经验,突破关键技术;另一方面要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在示范项目运行中找到提高产品经济性和节能节水等环保问题的解决方案,探索出一条清洁、环保、高效率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路径。”胡迁林表示。
孙启文也认为开好示范装置十分必要。煤制油工艺过程复杂、工艺路线长,要经过较长的示范装置验证,才能大规模扩产,还要在大型装备匹配性应用及过程优化集成方面进行进一步验证和技术攻关,才能保装置的稳定可靠长周期运行。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助理、能源化工处处长李志坚也曾表示,目前阶段国家对新型煤化工发展的态度是支持鼓励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和产业的升级示范,而并非大规模产业化发展。保障示范装置的安稳长满运行,不断完善工艺路线,取得关键性数据是当前主要的任务。
显然,在示范工程的运行当中,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是不可或缺的。我国煤化工得以快速发展也是得益于在一批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比如大型先进煤气化、煤制甲醇、煤直接制油和间接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万吨级煤制芳烃、低阶煤分质利用等技术。正是这些我国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使得我国煤化工产业得以在短期内脱颖而出。
无论是要摆脱当前困境还是着眼长远发展,胡迁林认为技术创新始终是产业得以前行的内在驱动力。目前技术创新应着眼于3方面:一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转化率、降低能耗,提高示范装置的经济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延长产业链,开发新产品、拓宽煤化工产品的市场;三是要在提高装置的国产化率上下功夫。
多途径降本增效
事实上,即使在低油价时代煤化工也并非无路可走、无利可图。多位专家就认为,煤化工产品在与石油化工产品的竞技中,关键是要出奇制胜,准确把握市场走势,延长产业链,开发更多的高附加值、精细化、差异化的产品,避免与石油化工产品的正面冲突。
世界上第一个煤制油企业南非沙索公司的成功经验给我国的煤化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沙索公司目前的主要利润出自于化工产品而非油品。数据显示,2013年沙索公司200多亿元的利润中,30%的利润来自于油品,70%的利润由化工产品贡献。而在其产品构成中,油品产量占到60%,化工品产量只有40%,但品种却多达130多种。由此可见,煤制油企业想要赚钱,还是要在下游产品开发上多下功夫。
据胡迁林介绍,煤制油联产化学品是提高煤制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煤间接液化工艺可以采用高温费托合成与低温费托合成相结合的方式,在生产汽柴油的同时副产烯烃(丙烯、α-烯烃等)、石蜡、醇、酮等高附加值化学品,从而实现煤制油与化学品的多联产,提高综合能效转化率;煤制乙二醇也可以通过产品多元化、系列化途径,联产草酸、草酸酯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煤制烯烃则应该加强聚烯烃专用料的开发,其他的一些精细化工原料环氧丙烷、环氧乙烷、苯酚、丙酮、丁辛醇、丙烯酸及酯等下游产品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孙启文也表示,煤间接液化工艺在获得大量油品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较多的烯烃、含氧化合物等更高附加值的化学品,特别是α-烯烃以及高凝点超硬蜡、食品级高纯蜡等高端化工产品在石油路线中产量较小,通过费托合成获得的这部分产品可以弥足石化产品的不足,从而体现出更多的差异化优势。
“其实,煤制油联产化学品的投资不大,并可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随时增加投资建设,一些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在技术上难度并不大。”孙启文表示。
除了在工艺路线、产品路线的选择上要突出煤化工产业自身特色,选择性地规划下游产品的开发、避免同质化竞争外,还有专家建议,现有已经开工的装置要在节能节水减排上做文章,降低能耗、水耗,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也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有力措施。
国化工节能(减排)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委员会主任杨友麒告诉记者:“与石油化工相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煤化工项目除了前端原料不同外,后端合成工艺几乎没有区别。从理论上讲,煤化工路线和石油化工路线的能耗和水耗应该差别不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石油化工工艺已经相对成熟,公用工程系统经过多次优化改造,水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合理的水平。而我国煤化工产业才刚刚起步,项目都还处于示范工程和工业化开发阶段,在水网络和能源系统的优化上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展开。如果能借鉴石化行业的经验,采用先进的系统优化方案,煤化工企业可以大幅度降低公用工程的能耗、水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李志坚则表示,煤化工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回收期长,巨额的项目建设投资是煤化工难以在短期内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低油价时代,降低项目投资就显得十分必要。早期的煤化工项目为确保顺利实施,大多采用了进口设备,这也是煤化工项目投资巨大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在一些重大装备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国产化装备已经足以支撑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通过提高装备的国产化率以及加强项目建设管理,降低项目投资是完全有可能的。
据悉,近些年,我国自行开发制造的大型煤气化装置、变换炉、低温甲醇洗、12万等级大型空分、压缩机、百万吨级煤制油反应器、60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反应器等装备,以及配套的锁斗阀、煤浆阀、渣水阀等特殊阀门等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阀门寿命已经接近于进口产品。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仅就阀门而言,如果采用国产化产品替代进口,采购成本可以降低2/3。
2013年至今,我国煤化工项目的总投资额约5000亿元,共计22个煤化工项目获准开展前期工作。
上一篇:
另辟“赛道”制乙醇
下一篇:
我国煤化工发展将推动“煤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