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10-18 09:29:10 来源: 作者:未知
9月28日,德国财政部的核燃料税征收计划最终敲定。而在此前十天,记者曾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亲历了德国民众反对核电的示威游行。浩浩荡荡的示威游行队伍和随处可见的反核电旗帜与标语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不过,喧闹背后所掩藏的复杂背景却不是示威者的寥寥数语和一句“核电?不,谢谢!”的简单标语所能解释的。
2010年3月以来,德国各界围绕新的“国家能源框架”以及“延长核电运营时间”等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到了金秋9月,德国政府终于宣布,执政联盟高层将着眼2050年的“国家能源框架”达成一致,将平均延长德国核电站运营期限12年,而核电企业则需要缴纳巨额的税费,其中部分用于推广和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框架计划到2050年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电力消耗总量的80%。然而,可再生能源领域对核电企业送上的巨额支票并没有感到高兴,反而对新的“国家能源框架”充满疑虑,认为该战略规划并没有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而延长核电运营时间则会对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推广造成更大的伤害。反核电人士更是就此在德国各地组织了多次抗议示威活动,9月18日在国会大厦和勃兰登堡门前的示威抗议便是该活动的高潮之一。
各方博弈能源战略
德国是一个能源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除了煤炭资源以外,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绝大部分依靠进口,因此,保证能源供给安全一直是德国历届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为充分利用德国的科技优势来保证能源安全,德国将能源战略的重点放在了技术创新上。德国经济技术部于2008年夏,通过招标委托弗劳恩霍夫协会对德国的能源战略提供政策性规划建议。2009年3月,弗劳恩霍夫协会公布了由数百名专家历时近两年做出的“德国2050能源战略规划报告”。考虑到核能的复杂性和争议性,该报告并没有包括核能。关于核能的研究由政府委托科隆大学能源经济研究所等机构进行,于2010年8月底发布了研究报告。经过公开辩论,德国政府综合各方意见,提出了德国着眼未来40年的“国家能源框架”。
不过有人还是质疑这一着眼未来40年的预测规划是否有实际的意义,认为这么长的时间内很可能会有新的发明改变世界。一个简单的例子足以说明关于未来的预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1860年时德国人口超过4100万人,按当时的人口增长率预测,30年后德国将有4900万人,150年后的今天将有2.5亿。而现实并非如此,预测者没有也不可能考虑到两次世界大战和避孕药对人口产生的巨大影响。
受该能源框架影响较大的可再生能源领域也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疑虑和不满。德国可再生能源协会(BEE)主席迪特马·舒尔茨(Dietmar Schuetz)说,政府向生物能源转换的宣言“只是美丽的抒情诗”,实际行动上却完全是另一套,跨入可再生能源时代或许只是空谈。德国风能协会(BWE)主席赫尔曼·阿尔伯斯则认为“国家能源框架”给风能领域以沉重打击。他批评说,尽管实际上德国的风电技术潜力至少是4.5万兆瓦,而框架规划到2050年德国仅有约3.6万兆瓦的风电并网,这一目标对风电领域而言可能在今后5年内就能达到,那以后的35年是否就不再有风电项目规划呢?因此推论,风电显然受到了限制。德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常务董事比约恩·哥拉斯曼也表示,数量控制意味着抑制增长。他还批评说,“国家能源框架”制定过程中政府与四大能源集团有密切的电话联系和协调,而可再生能源代表只被告知了最后的结果。与之相应的背景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现在的工作岗位和产值都可能比核能工业要大,但却遭受到冷遇。
考虑能源问题不可能将核能割裂开来。而在德国,核能一直备受争议。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德国曾有过大上核电的提议。时任总理的赫尔穆特·施密特认为,到1985年德国将需要超过100座的核电站才能满足电力需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后,德国的核电发展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对核的恐惧和对核废料需长期处理的担忧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反对核电的行列。在绿党的大力推动下,格哈德·施罗德领导的红绿联盟政府于2001年12月通过法案,决定在2024年前停止德国全部(当时共19座)核电站的运营。
事易时移,转眼到了关注气候变化的年代,对核的恐惧似乎已被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担忧所取代。作为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清洁能源,核能又重新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在时隔30年之后,重新开始修建新的核反应堆;德国北面的瑞典在2010年6月解除了新建核电的禁令;南面的意大利自1987年停用核电之后,其电力供应一直依赖外国,2009年也重新回归核电,计划将来修建至少4个反应堆。为了保持或扩大核能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大部分的西欧国家除了新建和重建核电站外,还纷纷延长核电站运营时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才宣称核能是过渡的桥梁,并通过艰苦的谈判,统一了政府内部的意见,与核电企业达成共识,最终同意延长核电平均约12年的运营时间。而作为回馈,德国核电运营企业将缴纳巨额的税费,其中的一部分将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延长核电运营四大原因
其实,德国政府决定延长核电运营时间的原因很多。不仅仅是为了便宜稳定的能源供应、众多的工作岗位以及四大能源集团的利益,也是为了保持德国在世界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先地位。
首先,这是目前德国政府应对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的策略之一。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德国仍有23%的电力由核电提供,这个比例远大于可再生能源的16%。而据核电企业亿昂(Eon)公司的总裁约翰·蒂森估计,核电的平均价格至少要比其他方式获得的电力便宜20%至25%,如果按原定期限关停核电站的话,德国的电力生产成本将大幅上升。一个极端的研究显示,未来25年,德国的电力成本可能会从现在的每千瓦时6.5欧分上升到23.5欧分,而这一成本最终都将由普通民众来承担。因此,延长已进入收获季节的核电的运营时间,可以节约德国人民的钱。
其次,这是昂贵的可再生能源短期之内还不能完全实现自我发展的结果之一。自2000年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以来,德国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10年来投入了巨资,建设了超过21300台的风电设备以及大约1300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收集装置等。时至今日,德国的可再生能源供电已占供电总量的16%。不过,上述成绩的代价非常昂贵,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德国政府一直靠补贴支撑着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例如太阳能发电,即便是现在,每千瓦时的价格仍在30欧分以上,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可能与普通化石能源和核能竞争。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巨大。例如离岸风电场的扩建,据官方的保守估计,到2030年就需要约750亿欧元。对于经历了经济危机,刚刚走出衰退的德国而言,能否继续进行这样奢华的投资似乎还有不少疑问。目前,德国政府已陆续修改法令,逐渐改变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政策,如减少部分太阳能发电入网的补贴等。现在又从核电企业征税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再次,这是德国政府实现气候保护承诺的重要措施之一。核电不产生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也属于清洁能源,延长核电运营时间将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有气候变化总理之称的默克尔积极推动延长核电运营时间,不仅为了达到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削减80%的目标,更是希望继续保持德国在世界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先地位。(本报柏林10月12日电)
上一篇: 全国首个工业领域核能供汽工程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正式开工
下一篇: 十二五聚焦高端制造业 核电锂电池等再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