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6-23 10:29:38 来源: 作者:未知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整个装备行业国产化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能源建设领域,确立了一批自主化示范工程和依托工程,通过打捆招标、集中市场资源等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支持重点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结合重点工程建设,组织了重大装备技术攻关。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能源装备自主化进程,在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下,电力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态势,行业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升,部分领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但随着电力装备制造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行业内一些隐性问题也随之显现。
A问题
在风电设备制造业还没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产能过剩已经露出了苗头。我国风电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当前存在缺乏核心技术与产品质量较低的问题。未来要大规模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来降低成本;另外,风能发电并网事宜也需要尽快推进,否则国内市场将无法启动。
B未来
打破现有格局走国际化兼并重组之路
电力装备制造业就其本身的技术和产品特点,属经济效益较好的产业。在国际上,大型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多是多元化经营的巨型跨国公司(特别是近年的国际收购与重组)。规模的巨大和产品的多样化,为技术发展和抵抗风险提供了足够的支撑。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企业由于资金分散,致使产品较为单一,大部分企业装备落后,工艺水平低,经营规模小,结果必然是抵抗风险能力弱。国内企业的资本、生产能力及销售收入等,与国外差距很大。这正是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特别是中小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的主要因素;即使一些大的企业,在工程项目联合投标、合作分包中,也常常受到外商的挤压,经营业绩受到极大影响,甚至造成企业的亏损。
因此,在现阶段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中,我国要赢得市场并取得电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定要打破现有的格局,改变国内电力装备制造业自身联合或兼并的局面,深化改革,走国际化兼并重组之路。兼并重组的主攻方向是提高我国电力装备的自主开发和设计制造能力,不断增强电力装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要加强科研和生产、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增强技术储备,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使电力装备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同期先进水平。要掌握大型核电、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以及大型成套交直流输变电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及工程系统设计、制造技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装备。要从电力装备中的关键设备(部件)入手,解决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及材料方面的关键技术,全面提高其质量和可靠性,研制一批新型高技术、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设备。在新技术应用和新能源发电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起电力装备制造业基础技术、应用技术、系统成套研究体系和研究平台。
C趋势
结构调整方向初定高端发展路径显现
面对国民经济及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切实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是摆在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特高压电网建设成跨越式发展动力源
在重点加强电网建设的政策下,我国特高压电网将加快建设进程,这是解决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之间远距离、大规模、大容量电力输送难题,促进能源布局结构调整和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要抓住特高压电网发展的难得机遇,运行管理好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确保工程安全稳定运行,并适时组织验收。
特高压电网建设将促进电力装备制造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幅度提升全行业的技术水平。特高压设备研发中得到的技术,以及通过试验、计算、分析对设备性能的深入理解和设备运行反馈的意见,必将推动国内企业对750千伏和50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产品设计进行优化完善,提高装备可靠性,从而增强国内企业在50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市场的竞争力。使我国今后在从高压、超高压到特高压的整个电力系统建设中,进一步摆脱对国外重大装备技术的依赖,取得主导地位。
目前,特高压变压器、电抗器、GIS、套管、避雷器、换流阀、控制保护等关键设备的研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最高电压1200千伏、最大容量25万千伏安特高压试验变压器现已研制完成;1000千伏GIS特高压开关样机已经完成,其专用生产厂房正在加紧建设;在控制保护和直流换流阀方面,已经完成了特高压控制保护基础平台升级、特高压控制保护体系结构及保护功能设计、晶闸管组件和阀塔结构的优化设计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逐步掌握,为我国特高压建设项目的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输变电项目的不断建设投运,我国输变电装备制造企业将继续处于景气周期。资料显示,近年南方电网投入900亿元用于电网建设,比原计划多出300亿元。而国家电网公司已完成扩大内需项目设备采购合同71.1亿元,其总投资额度远远大于南方电网。
电源结构调整将促进行业优化
我国电源结构合理调整的核心是,适度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降低火电的比重。2002~2007年,全国火电装机容量占总容量的比重分别为:74.5%、74%、74.5%、75.7%、77.6%和77.4%。依据我国资源利用原则,调整电源结构首当其冲就是降低火电比重。新能源开发对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影响重大。国家发改委2007年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要求201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为实现规划任务将需总投资约2万亿元。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建设,将带来诸多新的市场需求。
风电开发加快步伐。目前,风电装机规模已超过核电。未来十多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将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有望实现2020年风电装机规模达1亿千瓦左右的目标。
太阳能发电容量增加。2009年开工建设国内最大的并网太阳能电站西北柴达木盆地太阳能电站,首期投资约10亿元,建设规模为30兆瓦,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
核电项目扩大开工规模。发展核电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方向,今后若干年将大力发展核电。目前,国家已经核准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广东阳江三个核电站项目,合计10台百万千瓦级机组所需投资估计为1200亿元。
强化节能减排促产品向高端转化
电力工业是我国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领域,2007年6月3日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强节能环保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定并尽快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发电调度办法,优先安排清洁、高效机组和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效机组发电。针对我国电力结构中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比重过高的情况,多年来,国家坚持“关停小火电机组”和“上大压小”的电力结构调整政策,完成电力工业能源消耗降低和污染减排的各项任务。
“上大压小”,要求电力装备产品由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低端产品转向高效、低耗、低碳的高端产品。在发电机组结构方面,必须大力发展60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以替代退役中小机组,并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现役火电机组。同时,要推进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气多联供。在工业热负荷为主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以热力为主的背压机组;在采暖负荷集中或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建设30万千瓦等级高效环保热电联产机组;在中小城市建设以循环流化床技术为主的热电煤气三联供,以洁净能源作燃料的分布式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供,将分散式供热燃煤小锅炉改造为集中供热。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和优化,应积极适应和满足电力工业发展的要求,开创有利于强化节能减排、实现电力与能源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实施振兴规划助行业全面升级
2009年5月12日国家公布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一系列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主要任务中,提出了“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这十大领域重点工程中,有4项涉及到了电力设备,包括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城市轨道交通;生态环境和民生。实施这一规划,将使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得到全面提升。
为建设特高压电网,2009年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安排的投资总规模达到3571亿元,这将为输变电设备行业为代表的电力装备制造业的增长提供契机。《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特别提到,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为依托,以交流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电抗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为重点,推进750千伏、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自主化。这对于国内输变电设备企业来说是加快发展的机遇。
《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业务。这对国内电力设备企业的发展和成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规划》中,特别细化了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措施。之前发布的规划曾提出过,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等。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则更为明确地指出,要对重组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申请贷款等予以支持;对境内企业并购境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可给予相关项目贷款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业务。
下一篇: 电力十二五规划形成初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