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上一张 下一张
  • 1
  • 2
  • 3
  • 4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油气化工 > 石油石油

油价孰高孰低不应变成“罗生门”

成品油价格备受各界关注。近日,针对网上流传“国际油价下跌国内油价却反升”等说法,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2008年6月与目前的国际、国内油价作对比,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调控和税费改革两方面因素,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显然,发改委对此番油价“涨快跌慢”的评议持否定态度。此前,坊间与主管部门围绕油价的争议早已有之,只是成品油定价是否准确迟迟难有定论。导致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源在于,国内成品油市场竞争并不充分,看似缜密的成品油定价公式实际上却导致了价格杠杆失灵。

事实上,广大车主近期的直观感受是油价“涨得快,跌得慢”。更有细心的网友统计发现,从2008年6月至今年6月,油价上涨7次、下降4次。现今,国际油价重回两年前75美元每桶的价位,而国内油价每吨却涨了2630元。对此,发改委解释称这是一种误解。主管部门认为,现行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始自2008年年底。如果从那一时期为计算起点,国际市场原油从每桶45美元左右震荡攀升至目前的75美元左右,累计涨幅近70%,而同期国内油价经过十次调价后累计涨幅不超过30%。

争议双方在自定义的时间范围内各执一词,让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合理性成为了一道“罗生门”。由于测算价格的“温度”标准不同,一个在讲华氏温度一个在讲摄氏温度,那么张飞与李逵自然难分武功高下了。其实除了二者在时间标准上自说自话外,这种将国内、国际油价进行简单对比的方法本身也是疑问重重。以中美两国为例,中国汽油税约是全美平均水平的两倍,而国内的运输成本也较美国高出约一倍。既然成品油价内税费与成本大相径庭,那么直接对比国内外油价则难免有失偏颇。更进一步讲,国内外油价的形成机制也相去甚远。国际市场油价的影响因素甚多,不仅包括正常的能源消耗,还包括国家战略因素、地缘政治变化、石油储备调节,以及投机资金的炒作等多个方面。而我国油价则是依据一套既定公式决定,具体而言,国内成品油价格是以海外三地的原油价格为基础,再加上炼油企业的合理成本后得出。以此观之,国内外成品油价格的形成机制迥异,判断国内油价高低还应从本地市场的供求着眼。

需要提及的是,主管部门当下推出的“定价公式”虽然在表面上让油价调整有章可循,实则却给石油巨头提供了“稳赚不赔”的制度保护。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究竟如何算是炼油企业的“合理成本”,外界根本就不得而知。既然这部分成本可以全部计入价格由消费者买单,那么石油生产企业也就失去了提高工艺,继而控制成本的内在动力。其次,海外三地市场的价格波动成为了国内成品油定价的基础,但现实中国内炼化企业所使用的原油只有不到一半来自于海外,另外一大半则来自于国内的自采原油。而海外采购原油与国内原油成本相去甚远,当下国际原油价格为60美元/桶,国内的石油开采成本不过每桶6到8美元而已,这就给石油巨头坐享高利润回报埋下了伏笔。以此而言,尽管国内外油价高低的确难以直接比较,但是既有价格形成机制的现实弊病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行政部门不应该以“时间技巧”来规避公众的质疑,一味维护而不是改进价格机制并不符合科学发展的逻辑规律。既有定价公式让石油巨头有了“多生产多赢利”的目标,以至于国内炼油产能过剩局面延续。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新建炼油产能3700万吨,总产量达2.6亿吨,高于去年的成品油消费量2.07亿吨;而今年预计又将新建3150万吨炼油产能。一方面是成品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未有缓解,另一方面却是以公式而定的油价攀升。成品油领域市场与行政双重力量的碰撞难免会激起坊间热议。回顾历次油价调整,“降价无人喝彩、涨价则批评连连”成为了惯例。平息坊间质疑的关键在于,减少行政干预,为成品油市场注入竞争活力。当然,成品油当属国家战略物资,其价格涨跌对GDP等宏观经济数据有着直接的影响,行政干预不可能立即放手。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前高度垄断的供给格局就应该一直延续下去。在“新36条”政策的指导下,如果能有更多的民企迈入石油领域,那么必将会激起一池春水,让传统石油巨头感受到竞争压力。届时,广大消费者的声音将会得到更多关注与尊重,成品油市场才会上演真正的供求博弈。

在竞争充分的环境下,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合理区域在哪里,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价格的真正差异是什么,市场将能够给出让人信服的答案。

上一篇: 中国石油首个!正式建成!

下一篇: 壳牌石油将在山东建200座加油站

协会简介 | 网站简介 | 相关法律 | 组织机构 |
Copyright © 2010-2017 宁夏能源协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168号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4号楼407室 邮政编码:750011 电话:0951-6971422 传真:0951-6971421
宁ICP备110002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