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2-22 09:16:10 来源: 作者:未知
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实为产能储备,是产业规模化的必经之路。
2011年伊始,中国光伏产业被“产能过剩”的阴云所笼罩,事实上,光伏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说法早在2009年就已出现,但国内对光伏产业的投资仍持续攀升,幸运的是同期国内外市场特别是以欧洲为主的出口市场增长亦非常迅猛,暂时化解了产能过剩的忧虑。假如一年前的产能过剩论是对盲目扩大的生产能力的主观担忧,尚对不断扩大的市场抱有希望的话,那么到了2011年,摆在业内人士面前的则是市场剧烈变动带来的客观压力。
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因是生产和市场的反向变化引起的供求关系的变动。一方面,中国光伏产品的产能持续扩大。一些大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其他领域的公司也纷纷进入这个市场,至2010年底,我国的光伏产能已达20GW。另一方面,全球光伏市场增长放缓。中国95%以上的光伏产品用于出口,主要销往欧美等国际市场。然而,2010年,德国、法国、意大利、捷克、西班牙等太阳能光伏设备装机大国先后推出旨在遏制光伏发电设备安装的政策,包括大幅度缩减补助、取消税收优惠措施等等,上述政策给相关国家的光伏应用市场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2010年间,光伏装机量赶在新政策正式实施前井喷式增长,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较2009年增长122%,达到16GW,同期中国的光伏产能扩大也是源出于此;二是各机构纷纷预测2011年光伏装机量在20GW左右,而到2012年全球增速放缓甚至下滑。
因此,仅我国的光伏产品产能已经超过全球的需求量,供需失衡明显。
然而,实际上,笔者认为,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实为产能储备,是产业规模化的必经之路。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产能过剩是不可避免的。政府行为会影响过剩的程度,但不能完全消除。从另一角度讲,产能过剩是产能储备的一种方式。所谓产能储备,是指产业或企业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需求而持有的超出当前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企业为了更从容地应对市场的变化,通常会超过市场的需求储备自己的产能,超出部分的产能仅在市场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予以释放。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一些工厂在多数时间下处于半开工状态,就是这个原因。
从产业的角度讲,产能过剩也是全行业的产能储备,有利于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是产业规模化的必经之路。通常的产业规模化发展过程是:市场的需求增加刺激相关产业的增长,在利润的诱惑下,竞争日趋激烈、产能逐渐过剩,进而引发企业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淘汰无效产能(这里的“无效产能”特指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进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如中国的钢铁、汽车等行业均经历了由产能过剩到重组、调整的发展历程,光伏产业也正在面临这一阶段。
由于光伏发电潜在市场巨大,光伏产业进行产能储备是必要的,现在看起来“过剩”的产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得到有效释放。
产能过剩无需惊慌,不过,政府和企业要以产业调整为契机,规划行业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政府需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加快启动国内应用市场。通过制定行业准入或促使行业自律等方式,引导产业理性发展。制定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和光伏系统的相关标准和行业准入条件,推动建立产品的认证、监测制度,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实现优胜劣汰和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同时,继续加大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大型招标工程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户用的小型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以启动民用市场,完善光伏并网技术,尽快落实上网电价法等。企业要致力于提高企业品牌,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孟祥龙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王世江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高宏玲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副秘书长)
上一篇: 全国首座集中式海上光伏项目在山东并网发电
下一篇: 西藏成为我国太阳能应用率最高的省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