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28 09:09:15 来源: 作者:未知
汞污染循环图
由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联合主办的淘汰低效照明产品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正在制定淘汰低效照明产品路线图,计划分期逐步淘汰不同型号的白炽灯,推广高效照明产品,重点推广采用低汞、固汞技术以及清洁生产工艺的优质、环保的高效照明产品。要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开展废旧灯管回收处理试点,建立废旧灯管回收处理机制。
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灯回收
由于节能灯含有一定数量的汞,而汞在常温下即可挥发,因此含汞节能灯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含汞节能灯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是安全的,节能灯的汞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和废弃之后。在此次国际研讨会上,发改委表示将重点推广采用低汞、固汞技术以及清洁生产工艺的优质、环保的高效照明产品。所谓固汞,即生产企业往节能灯管中充入汞时,把以前用的液态汞换为固态汞。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利于控制充入汞的数量,二是减少污染。即使灯坏了,也不会那么快挥发。目前大多数知名的大企业已经采用了固态汞的技术,但还有一些小企业因为成本问题,没有改变原来液态汞的设备和工艺。”中国照明学会秘书长刘世平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
除了尽量减少汞的注入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灯的回收也十分重要。据了解,一般节能灯企业的废弃率为2%左右。由于回收项目技术水平要求高,经济效益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企业又不能直接获得经济利益,所以许多企业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节能灯回收处理项目上。
厦门是我国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球的20%。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的杨龙豹经理对记者介绍,通士达在2008年7月投资2600万元从瑞典引进了两套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MRT汞回收处理设备。该设备的年处理能力为4200万支节能灯,一年可以回收液汞120千克、荧光粉22.68吨、玻璃567吨。“可以满足全厦门市的废弃节能灯处理需要,但目前还只能用于处理本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灯。我们已向国家环保部门申报环保设施运营资质,一旦获得批准,服务面就可以扩大至全社会。”杨龙豹认为,节能灯汞回收处理工程的建立,一方面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有利于解决汞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
建设回收渠道的两种思路
节能灯回收难,难就难在回收渠道的建设。
“一是全社会节能灯回收的意识不够;二是回收价值不大。节能灯和废旧家电不同,本身价值低,但是回收成本高。”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理事长陈燕生如此表示建立回收体系的难度,“现在垃圾分类工作还不完善,包括哪类垃圾能烧,哪类不能烧还没有确定,要建立专门针对节能灯的回收体系就更难了。”这并非夸大,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里攒了一堆废电池,却不知该往哪送,最后只能倒进垃圾桶。
“让企业负责回收是不太现实的。”刘世平举了个例子:北京的节能灯卖到西藏去,如果回收,恐怕光运输费都承担不起。另外,是只回收本企业的产品还是也收其他厂家的?在大城市的回收可能比较容易,偏远地区怎么办?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陈燕生对此表示认同。“节能灯回收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陈燕生介绍,目前解决这个问题基本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政府出面,一种是企业出面。据介绍,在西班牙,废弃节能灯从回收到处理全部由政府买单,还有一些国家则采用由生产企业承担回收费用的办法。
记者从北京节能中心了解到,作为绿色照明工程的一部分,自2007年开始,北京公共服务机构更换高效照明产品时, 按照要求90%被更换的废旧光源必须收回。废旧光源由供货商回收后,统一集中到北京市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做无害化处理。“对每只废旧光源,政府补贴一元给处置中心。现在的问题是提取出的汞的下游渠道比较少。”北京节能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介绍,目前大宗用户的回收进展顺利,但是居民区的回收并不乐观,原因是“居民回收的话,就要做垃圾分类。这一块还有待改进。”
“不仅是节能灯,包括废旧电器这些含有毒性元素的废弃物回收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法律和规定。我的建议是应该由国家出面,在各大城市或区域布点,把这个回收渠道建立起来。”刘世平说。
业内人士建议,从实际情况考虑,大宗用户和居民双管齐下更有效率。大宗用户方面,由生产、销售节能灯的企业承担回收责任。“大宗用户是大头。一是量大,二是单位用的直管荧光灯的含汞量要高于普通家用的自镇流荧光灯,回收价值更大。”而对于零散的居民用户,要加强废旧节能灯危害的宣传力度,完善垃圾分类制度,帮助居民形成妥善处理废旧节能灯的习惯。杨龙豹建议,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强制性和鼓励政策,比如5盏或10盏废弃节能灯可以换一盏新节能灯等。
据了解,由于问题复杂,观点不一,目前有关部门还没有出台最终政策。“最好的办法是生产、使用高品质的节能灯,降低报废率。所谓高品质,就要做到光效高、光衰小;故障率低、寿命长。”青岛法兰克微电子有限公司工程师韩俭荣对本报记者表示。
上一篇: 科技让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下一篇: “第一”之辩后应加快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