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11-29 11:40:12 来源: 作者:刘刚
北京11月27日电 55%和1.6%,令人喜忧参半的两个数据。前者出现于中国最新公布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意味着1990-2009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5%,远超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后者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只降低了1.6%,距离全年要完成的3%至3.5%的任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成绩斐然但挑战严峻,这是当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的现实。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煤炭仍是主要能源。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决定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温室气体排放正处在上升阶段。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
这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用坚定不移的脚步尽力缩短这一阶段,因为它深知:这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应负的责任,更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中国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在中共十七大报告总结列举的七大困难和问题中,“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被列在首位。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
2009年11月,中国首次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远远超出“巴厘路线图”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要求。
2011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明确要求,到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2010年降低17%。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都没有过如此之大的减排力度。
支撑这种减排力度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其中包括加快环保立法;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发电以及生物质能;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加大处罚力度;将减排工作引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考核体系;广泛汲取民意,加强舆论监督等。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绿色低碳被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仅在11月,一系列减排措施就让人目不暇接: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用5年时间逐步淘汰白炽灯;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6日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一种粒径不超过2.5微米的空气颗粒有望被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的视野。这意味着“蓝天”的定义在更贴近民众切身感受的同时将更加苛刻,也清晰地标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勇气和决心。
未来的10多天里,关乎人类未来减排行动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南非德班举行。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不作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谈判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结果如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脚步都将更加坚定。
上一篇: 世界经济论坛:极端天气是最大风险之一
下一篇: 德班气候大会前夕的中国“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