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6-16 09:47:10 来源: 作者:未知
前段时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严重旱情,引发了人们对三峡工程的持续关注,甚至有人质疑,此次的干旱及长江流域的一些气象变化都是由三峡工程的建设所引发的。
就一些热点问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前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这是否与三峡工程的建设有关?
蔡其华: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持续严重偏少,造成江河湖库水位普遍偏低,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发生秋冬春夏四季连旱的特大干旱局面,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抗灾之急,历史罕见。
严重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降雨持续严重偏少。受赤道东中部太平洋(9.41,-0.13,-1.36%)拉尼娜现象影响,2011年1至5月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南方热带系统偏弱,北方冷空气活动势力强大,流域水汽输送通道未能有效建立,造成长江流域降雨偏少4成,其中长江中下游偏少五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省发生持续严重干旱。
众所周知,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科学地讲,严重的干旱与三峡工程的建设没有直接关系。
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三峡工程截留了中下游的江水,造成当地河湖枯竭,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
蔡其华: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三峡水库的调节库容只占坝址断面年径流量的3.7%,为季节性调节水库,仅对径流的年内分配有所改变。根据三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在每年汛末的9月中旬至10月期间蓄水,这期间水库下泄流量将较天然情况有所减少,会影响中下游干流及其附近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水位,由于是处于汛末时期,对水位影响是有限的。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5月,三峡水库处于消落期,下泄流量将较天然情况有所增加,不同程度地抬高中下游干流和两湖的水位,对枯季供水和航运等有利。2011年长江中下游遭受严重干旱,三峡水库1至5月水库加大下泄流量,共向下游补水约195亿立方米,平均补水约1500立方米每秒,最大补水流量约3500立方米每秒。其中5月份向下游补水44亿立方米,水位抬升1米左右。
记者:还有人认为,三峡工程改变了大气环流,是造成干旱的主因,这种说法是否科学?
蔡其华: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必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2006年川渝出现罕见的大旱,2007年重庆市遭遇特大暴雨,2011年长江中下游大旱,均属极端天气事件。从成因来看,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主因,是从地面到500毫巴(约5500米)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特别是500毫巴代表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三峡大坝坝顶高程仅185米,相对于5500米高度是一个微量,不致于对长江上游高空天气形势产生影响。三峡工程没有能力改变大气环流,部分地区大旱属降雨特枯年份发生的气象干旱自然现象,与三峡水库无关。如果说因三峡工程改变了大气环流,是造成干旱的主因,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记者: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对周围水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蔡其华:由于长时间降雨普遍偏少,河湖水位持续下降,洞庭湖、鄱阳湖水位持续偏低,水面面积大幅下降,对工农业生产和渔业生产影响很大,对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尚未影响到城市供水,也未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根据水质监测资料分析,2011年1至4月,长江中下游干流水质保持在Ⅱ—Ⅲ类水,满足水功能区和干流沿岸工农业用水水质的要求,马鞍山和南京江段水质有所改善。总体上,长江中下游干流水质没有出现异常。
由于长江中下游干旱持续时间长,造成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洲滩裸露,荒草疯长,对两湖水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水面面积缩小,水深变浅,大部分干涸,土地龟裂,鱼蚌螺蟹大量死亡,湿地消失,对湖区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影响。
记者:大旱之际,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的抗旱过程中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蔡其华:三峡工程在此次抗旱过程中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
今年1月以来,三峡水库水位从175米持续消落,长江防总调度三峡水库共向下游补水约195亿立方米(平均补水约1500立方米每秒)。尤其是5月以来,为了应对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支持中下游沿江地区抗旱引水,长江防总先后四次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向下游补水44亿立方米。
据测算,因三峡水库补水,长江中下游干流各站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其中4、5月抬高荆江河段水位0.9米至1.2米,抬高长江中游干流水位0.7米至1.0米,抬高长江下游干流水位0.6米至0.9米。补水不仅解决了因水位下降而导致的湖北观音寺、颜家台闸移动泵站不能在固定基座上设置的困难,而且降低了沿江城镇应急取水泵站和电灌站的扬程,有效提高了取提水效率。同时,航运船舶装载率提高,中游河段航运运输成本下降约10%,并且初步遏制了水位下降对中下游河道、湖泊等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取得了较好的供水、灌溉、航运和环境等综合效益。
记者:6月3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迎来入汛以来的较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汛情,短时间内出现如此巨大的天气变化,又是何种原因诱发的?
蔡其华:6月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干流附近及以南地区,特别是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发生了较强的降雨过程,部分地区旱涝急转。这也证实了我们为什么要在抗旱的同时强调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高度警惕大旱之后的大汛,慎防旱涝急转,切实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特别要强化防汛抗洪指挥调度决策,保障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库、重点防洪地区以及中小河流、小水库、山洪灾害等防洪薄弱环节的度汛安全。
6月3日至7日,受天气系统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附近及两湖水系发生一次大雨、局地大暴雨过程。9日至11日,受暖湿气流影响,长江流域又发生了一次较强降雨过程,降雨主要集中长江中下游干流附近及两湖水系。受局部强降雨的影响,湖北东南部、湖南北部和江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但是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目前汛情平稳。本次局部地区旱涝急转,灾害严重,主要原因是受天气系统影响发生了强降雨。
记者: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重要功能之一,面对汛期的防洪形势,三峡工程能发挥怎样的作用?面对旱情和汛情的变化,相关部门会对三峡工程进行怎样的调度,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蔡其华:目前,长江干流汛期平稳,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仍很低,截止到6月12日8时,长江中游主要控制站螺山、汉口、湖口、大通水位较2011年最低枯水位上涨了4米至5米,但仍低于多年6月中旬平均水位1.3米至2.9米,低于警戒水位5.9米至8.0米,还不需要三峡水库发挥其防洪作用。
同时,目前长江中下游沿江的旱情已基本解除,不需要三峡水库进行补水。因此,现在三峡水库的调度按照国家防总批准的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2011年汛期调度运用方案进行调度,要求库水位维持在其汛限水位允许浮动的范围内,留足其防洪库容,为拦蓄可能出现的大洪水或较大洪水做好准备。
上一篇: 世界经济论坛:极端天气是最大风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