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上一张 下一张
  • 1
  • 2
  • 3
  • 4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节能环保 > 气候气候

专家:三峡工程对气候影响需长期观测

争论焦点

专家称这种影响是一个复杂、长期的气候调节过程

三峡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在三峡蓄水约8年后,这一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最权威的官方说法来自1992年成稿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三峡建库后,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在今年新一轮的“三峡诱发长江干旱”争论中,众多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依然坚持这一结论。

目前有数据的观测表明,三峡蓄水后,尚未发现三峡蓄水后周边降水量有明显变化,但水库附近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在夏季有弱降温效应,总体以增温为主。

气候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尚有待更长时间的观测分析、更多的研究方法。

与水利水电部门的高调不同,气象部门在三峡建设中的缺位却不容忽视。拥有26个成员单位的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中,竟然没有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气候中心,也没有中国地震局。

1 三峡又长又弯 没有堵塞水汽进出四川盆地

早在2006年夏至2007年春的四川、重庆大旱时,北京独立环境学者王红旗就在国内学术期刊上撰文称,三峡等水利工程改变了四川盆地的结构,从而导致了那场大旱。

王红旗为此提出了四川盆地的“木桶效应”——将四川盆地比喻为一个巨大的木桶,环绕四川盆地的山口、江河峡谷就是这个大木桶的一根根相对比较短的木条,是水汽进出的咽喉要道。而人为改变这些短木条的高度,例如修建水库大坝,势必改变四川盆地的结构,不可避免会导致气候发生明显变化。

不过,王红旗的“木桶效应”遭到很多水利、气候学者的质疑,被认为“毫无根据”。

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认为,“木桶理论”一戳就破,“长江三峡是一条长达几百公里的七曲八拐的狭长通道,就算没有三峡大坝,江风也不可能从下吹到上,因为沿途的曲折与岸壁会造成风力损失,多大的强风也不会沿着三峡吹进四川盆地。”

时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认为,那次大旱与全球变暖、大气环流异常等有关。

2 三峡影响气候范围:争论很多观测资料很少

在由中国科学院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国家环保局审查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称:“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水库附近表现最明显。”

这份影响报告书成稿于1992年,在19年之后的新一轮“三峡诱发长江干旱”争论中,众多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依然坚持这一结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专家组组长沈国舫认为称:“通过对2003-2008年三峡蓄水后的研究,与蓄水之前对比是有变化的,这与当年三峡工程论证时的估计一致,比方说周围温度会略有升高,对风和湿度等也略有影响。”

不过,早报记者发现,在“三峡影响范围有限”的观点中,影响范围也极具弹性,从几公里、10公里、数十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

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教授王国庆认为,三峡水库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范围从几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主要取决于水库的形状和当地的局部地形。

国家气候中心的一位权威专家日前称,由于缺乏较长时间的观测资料,影响范围在10公里以内、20公里、几十公里、100公里以上的说法都是大致估计的,不能说谁对谁错。

3 尚无数据表明三峡导致周边降水量明显变化

在分析三峡库区1961-2006年的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雾、雷等资料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专家张强等认为,1961年以来,三峡库区干旱日数有微弱增加趋势。

该研究同时认为,1961年以来,三峡的年洪涝日数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阶段性变化明显,20世纪70年代洪涝较少,而20世纪80年代前期至21世纪初期则洪涝多发。

在另一项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张强等人认为,尚未发现三峡蓄水后周边降水量有明显变化。但观测发现,三峡水库蓄水后近库地区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弱降温效应,但总体以增温为主。

同时,张强等人也认为,三峡工程的局部气候影响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气候调节过程, 目前的结论只是蓄水几年内的观测分析结果,“这一结果是否只是大背景气候变暖下库区升温的时间差,还是水域扩大造成的, 还有待更长时间的观测分析。”

然而,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发现,未来三峡库区的降雨量将增大,而不是减少,三峡库区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可能会显著增加。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廖要明等人的研究也证实,近年来,三峡库区夏季降水总体呈明显增多趋势。

4 三峡截留泥沙致河床变深 下游湖泊难补江水

在“长江大旱与三峡关系”的争论中,人们更多从气候变化角度来谈,但一些水利学家提出另一个观点:从河床冲刷等角度看,可以认定“此次大旱与三峡工程有一定关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原所长刘树坤日前称,三峡出于多发电的考虑,导致放水量缩减,使得泥沙在大坝上游淤积,下泄的江水中泥沙含量偏低,致使下游河床被冲刷得比较厉害,水位降低。

刘树坤进一步解释说,三峡工程未建成时,当湖区降雨少时,长江的水就可以进入这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沿江湖泊,从而缓解当地旱情,就不会出现今年的“湖水见底”,“现在三峡大坝一建,河湖关系发生了变化,长江河床下降,在枯水季节,长江水能够进入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量就会减少,两湖干涸在所难免。”刘树坤说。

尽管长江中下游的旱情还未过去,但刘树坤已开始担忧此次大旱之后的“后遗症”。“河湖关系发生变化后,长江水对两湖地区湿地的补充水量减少,湖泊为了保护自己,就会采取蓄水修闸的措施。”刘树坤认为,如此一来,现在流动的湖泊就会变成封闭的水库,这会直接导致湖泊的“富氧化”以及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上一篇: 世界经济论坛:极端天气是最大风险之一

下一篇: 求解全球气候变化三“问”

协会简介 | 网站简介 | 相关法律 | 组织机构 |
Copyright © 2010-2017 宁夏能源协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168号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4号楼407室 邮政编码:750011 电话:0951-6971422 传真:0951-6971421
宁ICP备110002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