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已建立或正在筹建的环境交易所过多。未来,随着强制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应成立一到两家国家级碳交易平台,打破地方各自为政的局面。”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民建中央委员王名在“两会”提案中指出。
据悉,3月6日,王名已经向“两会”提交了由其领导的课题组调研团队起草的《关于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议案》。
作为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手段,碳排放交易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不过,在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还不太成熟。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研究规划部副经理邓羽腾认为,VER(自愿减排)市场目前缺乏需求,且标准不一,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
“我国目前现有的节能减排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尚不成熟,也没有统一的机制和标准,市场缺乏统一和稳定的预期,不利于低碳领域市场主体的快速决策。”王名说。
北京产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曾对媒体表示,中国短期内仍将以自愿减排为主,但不排除配额交易试点。预计2015年前后,配额碳交易和自愿减排将并行。
有专家在“关于建立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政协提案研讨会”上建议,对于自愿减排,应有鼓励政策,如免税等,这在一定意义上会推进减排工作。
在王名看来,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可利用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及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来建设减排平台—碳交易市场。这也要求中国碳交易市场能够与CDM(清洁发展机制)、VER(自愿减排)等机制进行有效对接。
王名建议,研究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温室气体测量、报告和核查体系,目标承诺、减排与交易体系,以企业自愿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的方式,通过市场平台组织实施。
从国际碳交易实践看,CDM是目前最有效的市场交易机制。王名建议,在认真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国内CDM运行机制,同时建立严格的审批与核查制度,确保碳减排量核证及其有效性。
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
据悉,2008年中国成立了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交易所,2010年成立了深圳交易所。目前,江西、广东、四川、河北等地都在筹建碳交易平台。
王名认为,从国际经验看,欧盟、英国、美国建立的都是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只有一个交易所。国内碳交易所数量过多,不利于统一标准的执行。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筹划建立碳排放交易所是资源浪费的表现,不利于碳交易产品的国际对接。
王名建议,限制地方碳交易平台的数量,避免过度竞争,并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国内统一的碳市场。
“在国内建立碳交易市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大量的调研等。”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王毅近日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邓羽腾认为,应该重视国家碳强度指标下排放指标的分解下发、区域或行业试点交易平台、排放权产生制度、分配制度、交易制度、合规制度等国内排放权市场等工作。
来自环境交易所的人士对建议国内统一的碳市场充满希望。北京环境交易所的邵诗洋认为,可以先行在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的“双特”领域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把一些条件能达到的地区划定为核心区,采取先行的强制减排,建立配额交易市场。
“可以从航空和电力行业先行试点,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邵诗洋说。
上一篇:
央企今年投资重点明确 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
下一篇:
环保行业:湘江重金属治理方案出台 推荐2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