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3-10 09:14:06 来源: 作者:未知
近期,中东和北非动荡引起国际油价飙升,但美元却未因国际局势紧张而上涨,部分市场舆论开始质疑美元避险货币地位。但笔者认为此时下结论为时尚早,若石油价格继续维持高位,美国和美元从中长期看必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3月2日向国会提交半年期美国经济报告时明确表示不会在短期内收紧货币,第二轮量化宽松更不会轻易退出。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的流动性输出将得到维持,而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获得资金面的强大支持,这将使欧洲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持续面对通胀上行压力。
诚然,石油价格上涨也会使美国经济承压,但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对油价上涨的抵抗力要强得多。
首先,美国石油储备最为雄厚。2008年下半年石油价格大跌之后,美国借机大力增加石油进口。截至今年2月25日,美国全部石油和石油产品储备规模约为17.78亿桶,较2008年初增长约1.14亿桶。而欧洲的石油储备规模远小于美国,OECD欧洲成员国的石油库存约为13.7亿桶,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石油储备更是普遍较为匮乏。
其次,利比亚动荡对欧洲的直接影响远远大于美国。美国对利比亚的石油依赖较低。爱尔兰、意大利、奥地利和瑞士20%左右的石油进口来自利比亚,德国进口石油的8%、法国进口石油的16%亦来自利比亚,而利比亚石油占美国石油总进口规模不足1%。
再次,美国较低的国内通胀给了美联储更大的回旋余地。1月份美国CPI同比增长1.6%,核心CPI同比增长仅为1%。而欧元区1月份CPI为2.3%,已经连续两个月超过2%的目标通胀水平,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通胀则更加严重。今年1月印度三大物价统计口径中,产业工人CPI、农业劳动力CPI和农村劳动力CPI同比分别为9.30%、8.67%和8.69%;巴西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6.53%;俄罗斯CPI同比上涨9.6%。
对欧洲来说,若采取紧缩政策抑制通胀,必然对本就较为脆弱的复苏造成压力,而且高负债国必将承受更为沉重的债务压力,这对欧洲绝非利好;但若不紧缩货币,通胀压力将对欧洲央行维护欧元币值稳定的公信力构成威胁。对新兴市场国家而言,高通胀压力下,加息、货币升值、收紧信贷等紧缩性手段已经在不同国家先后上演,但目前这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很难借助紧缩性货币政策解决。
目前的情形类似2007年全球通胀攀升时期。2006年美国房价触顶,国内投资开始下滑,同年美国资本外流速度飙升。根据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2006和2007年美国新增私人海外投资规模分别高达1.29万亿和1.45万亿美元,超过2001-2005连续5年的私人资本外流总额。庞大的资本外流压低了美元,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泛滥,助推了全球大宗商品和资本市场泡沫的膨胀。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采取大幅加息、货币大幅升值、紧缩信贷等手段抑制通胀,但收效甚微。直至美国资本在2008年下半年大量回流,投机资金随即撤出大宗商品市场,全球通胀才随之应声下跌。
换句话说,美联储现在控制着全球流动性的阀门,只要阀门不关,其他国家的紧缩压力就越大,经济的脆弱性以及复苏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强。而一旦美国开始收紧阀门,美国资本回流,全球的股市、地产以及非美货币就可能同时受到冲击。
由于这种主动权完全握在美国手里,因此美元目前的疲软很可能是蓄意而为的“假衰”。目前的通胀以及欧洲央行的加息预期表面上压低了美元,但实际上这可能是美国当局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在经济复苏的进程中,世界其他经济体承受着高通胀和高币值对经济的双重挤压,而美国却独享低通胀和廉价美元的双重利好。
下一篇: 原油5年内或上2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