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10-15 09:27:33 来源: 作者:未知
从2010年初以来,天然气提价的脚步就没停过。
一直以来久拖不决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在今年成为了国家资源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政府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然而,在老百姓看来,价格改革似乎总是跟“涨价”相挂钩。
那么,天然气价格到底该不该涨?天然气价改又该如何改呢?
当前国内的天然气价格偏低,笔者认为基本是实情。
数据显示,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通常为等热值原油价格的60%左右(出厂环节),而目前国产陆上天然气平均出厂基准价格仅相当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25%左右。与其他可替代能源价格相比,国内天然气价格相当于等热值液化石油气价格的1/4,燃料油价格的1/3,进口天然气价格的1/2左右。而在日本、欧盟和美国等地,天然气出厂价或引进管道天然气到岸价相当于国际原油价格的80%~90%。如果考虑到环境污染等外部成本,天然气的价格更显得被低估了。
与气价偏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匮乏。我国天然气田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且气田规模偏小,储量丰度较低。目前中国天然气仅占一次能源消费的3.8%,远低于世界24%的平均水平。而我国天然气资源人均占有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据有关方面测算,2008年和2009年国内天然气供需缺口分别为30亿立方米和90亿立方米左右。可以说,调整前的天然气价并未很好地反映资源的稀缺情况。
天然气价格被低估造成了两个后果:从消费侧来说,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让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局面更加严重;从生产侧来说,则影响到生产商的积极性,这也是最近几年“气荒”频发的原因。
因此,唯有放开价格管制,发挥市场在天然气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国内天然气价格真正体现稀缺资源的价值,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从这个角度看,提价确有一定合理性。
然而,市场化并不是天然与“涨价”挂钩的。近年来,我国加大进口力度,已经形成了本土天然气、管道天然气与进口LNG“三分天下”的局面。进口天然气比重的上升,意味着国内天然气出厂价格迟早要和国际市场联动,和国际替代能源价格联动。而随着美国页岩气的大量开采,造成了全球天然气供大于求的格局,国际LNG市场价格已呈稳中有降的态势。如果国内建立起一个市场化、国际化的科学合理的天然气价格体制,国内气价也应随国际价格浮动。
从长远来看,国内天然气的出厂价最终应通过市场竞争形成,而市场竞争的结果往往不是涨价。
以美国为例,2009年美国用气量为6亿吨,仍然保持世界第一大天然气需求国的地位。美国的天然气管网长度有41.4万公里,上游天然气生产商有6800多家,天然气管道运营商有160多家,天然气交易商250多家,有近1200个地区配气公司和6500多个终端用户。同时,美政府规定天然气管道输送气企业要签订100%的合同气,这样能防止生产商与管道商合谋垄断天然气市场。
美国较充分的天然气竞争格局,为其创造了一个较低气价的环境。有了众多的竞争厂商、发达的管网和天然气接入的非垄断性,天然气的市场化可能意味着较低的价格。而且,美国不少企业遇到天然气涨价时,会首选转用其他燃料,这样做不仅能促进气价的下降,也能间接逼迫天然气生产商想方设法寻找非常规的、便宜的天然气。
对中国来说,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还远未完成。鉴于目前国内寡头垄断式的上游供应市场,如何建设一个竞争性的天然气供应市场,让企业和民众多一些选择权,值得考虑。一般来说,天然气产业的“自然垄断”特性主要体现在输送和零售管网建设环节,而天然气的开采和进口环节,则不存在自然垄断特性,条件成熟的时候应向民营公司和外资公司开放,引入市场竞争。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市场化。
下一篇: 液化天然气涨价潮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