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16 08:45:27 来源: 作者:未知
15日,国际能源署(IEA)携最新能源报告在北京发布时,再次遭到了中国能源官员的“炮轰”。
这好像已经形成了传统,近几年,每次IEA带着其新鲜出炉的能源报告来到中国,几乎总无法从中国的能源主管部门处得到多少“好脸色”。
2007年,当刚刚上任的IEA总干事田中伸男带着旗舰刊物《世界能源展望2007》来到中国时,在发布会现场,国家能源办(其时,国家能源局还未成立,记者注)的王思强副司长便从“眼光、数据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那份以中国作为主要研究国度的报告提出了质疑。
去年,IEA在北京发布其首份中英文报告《中国洁净煤战略》时,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也在发布会现场公开对该报告提出了“商榷”。
数据不够全面
IEA15日带到中国来的是其旗下三大旗舰刊物之一的《能源科技展望2010》(下称《展望》)。这份长达700多页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世界的低碳能源科技革命已经初显端倪。
《展望》还第一次包含了对欧洲、美国、中国和印度的独立分析,并分别给出基准情景和蓝图(Blue Map)情景(相当于低碳情景,记者注),演示到2050年期间,各地可能的能源消费态势。
按照惯例,中国的能源官员在IEA发布《展望》前发表观点。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周喜安在客气地感谢了IEA的努力后,率先“发难”,他认为,IEA的报告在具体数据上还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中方这些年所做的大量工作描述得不够全面。
周喜安补充说,中国的水电装机规模、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推广面积以及风电的每年实际增加量均位于世界第一,中国已经在新能源的发展上超过美国,走在世界前列。
重要判断失实
如果说周喜安的评论还只是“点到为止”的话,那么IEA报告发布后,坐在主席台上的能源局原巡视员白荣春的评论,则无疑是向IEA扔出了一枚“深水炸弹”。
“《展望》中涉及中国的部分,有很多不妥的地方,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白荣春以近乎直白的反对,向IEA《展望》中的一些重要判断提出了挑战。
按照《展望》的蓝图情景,中国将在10年后的2020年迎来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而2050年,中国的碳排量为40亿吨。对此,白荣春表示,中国断难做到。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排放峰值在某种程度上也等同于经济发展空间的天花板。在中国,最乐观的能源专家的预测是,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这个峰值,这比IEA的情景预测要晚了整整10年。
“情景分析需要建立在可实现的前提下,若前提根本无法做到,那么这种情景分析就是很有问题的。”白荣春说。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也表示,目前中国正在“深度开发西部”,至少需要持续10到20年,相对落后的西部走向现代化,需要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空间。
白荣春对《展望》中提到的中国到2050年将在现有煤炭消耗基础上下降36%的判断也不以为然,认为完全脱离中国现实。
“在2050年之前,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改变。”白荣春说,中国将致力于煤炭的清洁利用,将高碳的能源进行低碳的利用,但能源结构不可能发生巨变。
理想主义之嫌
田中伸男几乎是手捂同传耳机眉头紧锁听完来自各方的反对声音的。对于质疑,他回应称,《展望》中的情景呈现的是可选方案而不是预测。
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结论,与2000年相比,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需要削减50%,才能把全球长期平均温度上升限制在2℃至2.4℃之间。
《展望》中的蓝图情景正是从2050年二氧化碳必须减排一半这样一个前提下倒推出来的,即《展望》要回答的问题是:要达成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减排过半这个目标,此前每一年,世界应该作出怎样的安排,各种低碳技术又将从中起到何种作用。
不过,一些与会的能源专家表示,IEA的这种倒推,理想主义成分过多,而且在倒推的过程中,对于各国的资源禀赋未加区分,存在着“一刀切”的风险。
上一篇: 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实现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