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上一张 下一张
  • 1
  • 2
  • 3
  • 4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商学院 > 能源史话能源史话

太阳山的历史记忆(二)

三、汉三水属国与太阳山
当今世界上民族问题解决得最好的是中国。中国的成熟的民族政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批判地继承并升华历史经验的结果。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且,宁夏及太阳山地区就是最早的试验地之一。秦朝有个“典邦国”制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汉承秦制。只是为了避汉高祖刘邦之讳,将“邦”改为“属”,成了“典属国”制度。所谓属国者,正如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中所解释的:“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这是汉廷对归顺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的自治管理形式,即划定一个特殊的行政区,让居住在这一行政区内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行政事务,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语言和民族习俗,以及社会组织、吏治、官号等都保持不变。但是,朝廷要在这一行政区特派一名官员,名为“属国都尉”,进行监管,并且属国在政治上必须服务中央的大政方针,在军事上还须听从中央的统一调遣,担任征战的军事任务。所以,属国的少数民族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方面,同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汉族人民一起作出自己的贡献。朝廷往往任命熟悉边政和少数民族情况的官员担任典属国主管官员,所属官员有属国都尉和译令等。例如汉廷曾任命苏武领导典属国衙门,因为他曾被匈奴扣留长达19年之久,又娶匈奴女为妻,长期生活在匈奴汗国中,了解他们的社会组织、政治结构、生产情况、生活习惯和风俗、语言,故有是命。后来典属国机构被省并,改由大鸿胪统一管理。
汉代的“安定属国”,其实就是早期的北地属国,因其治所在三水县,又叫三水属国。据《宁夏历史地理考》,北地郡为战国秦昭襄王35年(周赧王43年,前272年)始置。按《括地志》所言,当时的北地郡辖地为“宁、原、庆三州”,相当于今宁夏大部(包括北部盐池、灵武、吴忠、同心及南部的固原等地)及甘肃庆阳、平凉诸府州地。秦始皇26年(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分全国为26郡,北地郡为其一,辖境与战国秦同。始皇32年(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发兵30万略取河南地(今黄河河套以南地区),33年(前214年),又攻取今河套的黄河外侧地区,至此,宁夏全境归入秦版图,北地郡乃辖今宁夏全境。西汉初年(汉武帝元狞2年,前121年)安置匈奴的属国之一设在今同心东大罗山脚下,因其地望属北地郡管辖,故称北地属国。西汉武帝元鼎3年(前114年),因北地郡辖境过大,不便管理,便将北地郡西部地区析出另置安定郡。安定郡治在今固原,属凉州刺史部,领21县,其辖境约当今宁夏的红寺堡、同心韦州及中宁城以南地区,甘肃靖远县、会宁县、平凉市及所属各县。在今宁夏境内可考者有:高平(今固原市原州区)、朝那(今彭阳县古城)、泾阳(今宁夏泾源、固原、甘肃平凉交界处)、乌氏(平凉西)、参纞(同心南)、眗卷(中宁古城子)、三水(韦州红城水)七县。原北地属国也划归安定郡管辖,所以又改称安定属国。又因其治所在三水县,故亦称三水属国。它的主要任务是安置右匈奴浑邪部和休屠部内附民众之一部。
那么,汉三水县在哪里呢?就在今罗山脚下的红城水。三水县管辖的地域,相当于今同心县和红寺堡开发区以及盐池县西南部分地区,这个地区恰好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太阳山文化圈。属国是秦汉时期民族自治管理的一种尝试,说明宁夏吴忠市和太阳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生活的大家庭,也是我国最早实行民族自治的试验地区。
四、唐羁縻州与太阳山
唐朝的“羁縻州”也是一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当时在太阳山周围曾设置了“六胡州”、安乐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羁縻州。
六胡州,是唐朝初年,为安置归附的少数民族部众而设置的六个羁縻州的总称。《旧唐书.地理志》“灵州大都督府”条云:“(贞观)20年(646年),铁勒(突厥的一部,亦称粟特人)归附,于(灵)州界置皋兰、高丽、祁连三州,并属灵州都督府。永徽元年(650年),废皋兰等三州。调露元年(679年),又置鲁、丽、塞、含、衣、契等六州,总为六胡州(即“前六胡州”)。开元初(714年)废,复置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即“后六胡州”),并寄灵州界,属灵州都督府。”《元和郡县图志》也说“调露元年于灵州南界置”。但《新唐书.地理志》与此稍有差异,说“六胡州”置“于灵、夏南境”。
“灵、夏”即灵州、夏州之简称。唐时灵州,确址在今吴忠市境,领回乐、灵武、怀远、温池、弘静、鸣沙等县,其辖境约略为今宁夏北部的银川、银南地区,包括银川、吴忠、青铜峡、灵武、盐池、红寺堡、同心、中宁等县市(区),偶而还包括银北、中卫及与宁夏交界的陕、甘、内蒙部分地区;唐时夏州,址在今陕西靖边县白城子,其辖境约略为今陕北榆林地区及内蒙的鄂托克旗等。
唐朝为什么要选择灵州或灵、夏南境安置铁勒诸部呢?这是因为,当时的灵州南或灵、夏南境的毛乌素沙地尚有许多湖泊、水泉和溪流,是农牧业基地。远在1200年前的唐代前期,这里尚多“土地良沃之处”,农牧兼宜,且又接近被称为“塞北江南”的灵州(今银南吴、灵、青)灌区。这既可照顾到铁勒人的游牧习俗,又可使他们接受农耕的熏染。
但是,由于六胡州是属于羁縻州的性质,铁勒人在这里保持了较为巩固的部落组织,并未完成部落民向唐之编民的转变,虽然唐庭以部落首领为各州刺史(包括都护、县令),民族矛盾仍然突出。这从几个州频繁的并、废变化中即可看出:调露元年(679年)设六胡州,长安四年(704年)便将六州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707年)又置兰池都督府,撤销匡、长二州的建置,将六胡州更为六县,仍属兰池都督府……这样频繁的变更,当然会引起不满,终于在开元九年(721年)六胡州人康待宾起兵作乱,“夏四月,攻陷六胡州,有众七万,进逼夏州。”(《资治通鉴》开元九年(721年)条下载)。唐玄宗诏命朔方大总管王晙与陇右节度使、御林将军郭知运共讨康待宾。王睃认为:“朔方军兵自有余力,其郭知运请还本军。”(《旧唐书·王晙列传》),便上奏朝廷,并招降了叛军。但郭知运很快便率兵赶到,在听说王晙之事后,心中不快。结果2人在配合上也不密切:郭知运率军攻打王晙已招降的叛军,叛军以为被王晙出卖,又想继续叛走。直至七月初四,王晙才将叛军彻底击败,生擒康待宾,斩杀叛胡1.5万人。16日,康待宾被腰斩于长安。
唐庭在平息了这次叛乱后,便于开元十年(721年)将上述六县撤掉,但保留了鲁、丽、契、塞四州。开元十一年(723年),强制迁移六州残胡5万许口于许(州治今许昌)、汝(治今沁阳)、邓(治今邓县)、仙(治今叶县西南)、豫(治今汝南)等州。开元18年(730年),恢复匡、长两州的建置。开元26年(738年),将江淮各州放逐的胡人迁回,安置在原兰池州一带,废匡州、长州,以宽宥为名,改置宥州(今鄂托克旗城川乡),下设三县:延恩县设在旧匡州,归仁县设在六县中的长泉县,怀德县设在其中的塞门县。天宝年间(742年),将宥州寄置于经略军城(榆多勒),原宥州更名为宁朔郡;至德二年(757年),改为怀德郡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回“宥州”之名,随后又在宝应年间(762~763年)撤之。
六胡州(“前六胡州”)的建置实际存在了二十五年(679~704年),但所分布的区域却一直被视为六胡州或六胡州故地,开元时,六胡州的行政区划已变更为兰池都督府。如中唐诗人李益(748~827年)有诗曰《从军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视殇辞》,李益从军行于河朔之时为公元780年以后,安置六州胡人的宥州已移置经略军所在的榆多勒城,六胡州早已无名无实,而诗人尤以其地为“六胡州”。现代学者在研究这一地区唐代的人口、民族、土地利用和政区沿革时,也习惯性地称之为“六胡州”。可见“六胡州”已成为胡州地望所在的“灵、夏南境”一带的代名词。这个地带包括现在的鄂托克旗、定边、盐池、灵武、吴忠、青铜峡、同心、红寺堡(太阳山)、中宁等地。
据报道,目前在这一地带发现的古城遗址将近20个,但只有盐池兴武营被确定为“六胡州”之一的鲁州所在地。1985年6、7月间,宁夏博物馆考古部对盐池县苏步井乡硝池子村西约5km窨子梁(38°05′14″N,107°08′07″E)唐墓进行了试掘,共发现6座墓葬。窨子梁,亦称窨子梁山,平均海拔1500余米,周围分布有流动沙丘。该墓地属于家族墓葬群,其中3号墓出土有墓志,题作《大周□□□都尉何府君墓志之铭并序》。志文称:“君,大夏月氏人也。……以久视元年九月七日终于鲁州如鲁县口口里私第”,“迁窆于□城东石窟原”(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盐池县博物馆:《宁夏盐池县古长城调查与试掘》,《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据此可知,窨子梁古称“石窟原”,“□城”当为“州城”或“县城”,鲁州城应在窨子梁以西。墓葬中出土的一对石门扇有胡旋舞雕刻,后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级文物。从碑文石刻和文物可知,该墓葬群属于一何姓粟特家族,主人之一为西域康国昭武九姓中的一支,曾任都尉之职,其祖父曾做过柱国,卒于六胡州之一的鲁州。这就是说,今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一带,唐初应为鲁州辖境。
由窨子梁一带向西进行考察,发现距该墓地最近的古城址兴武营完全符合上述记叙。兴武营是明代正统9年(1444年)营建于毛乌素沙漠西南缘的一个边防要塞,位于窨子梁西北约10km,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高沙窝乡二步坑村。城区中心在北纬38°06′36″,东经107°01′50″。兴武营全称兴武营守御千户所,曾驻戌千户人家,属宁夏后卫管辖。在兴建兴武营时,当地已“旧有城,不详其何代何名,惟遗废址一面,俗呼为半个城”(嘉靖《宁夏新志》卷1《边防》)。兴武营城廓略为矩形(图2-a),2005年4月实测东墙长610m,西墙长580m,南墙宽470m,北墙长480m,周长在2000m以上。城墙底宽13m左右,顶宽约4m,高度在6m上下,是一处比较大且保存完整的古城址。兴武营古城的防御性很强,城之四面皆有马面,东墙与北墙各5个,西墙与南墙各4个,墙外原有包砖,但砖石在文革期间被当地农民拆除移作它用。城之东、南各有一城门,其中南门设有瓮城,瓮城墙高7.5m。在兴武营墙体中夹有铁块、炭屑、灰陶片等古时器物,经宁夏考古研究所王仁芳同志从口沿推断,墙体中混筑的乳丁纹陶片系典型唐代遗物。2005年8月考察时,曾捡到半枚“开元通宝”,发现城内文化层多骨块。采南墙夯层所夹动物骨骼测定年代,其14C惯用年龄为1152±48aBP,树轮校正年龄为Cal AD 875±93,时代略当中唐至晚唐之遗存。此外,在城内还见到宋、西夏时代的“吴牛喘月”、“瓶花”等。以上证据,足以说明兴武营在明清以前曾是一座较大的唐、宋、西夏城池,各种资料均显示应为六胡州之一的鲁州城。
前六胡州被废后,唐朝于开元初(714年)又在灵州境内设置新的羁縻州,即新六胡州,即:“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仍寄灵州界,而燕然、鸡鹿、鸡田三州,俱在回乐县界,突厥九姓部落所处也。至德后,俱废。”(《新唐书.地理志》)
据《唐书》所载,新设的6个羁縻州地望清楚,规模都不大,人口也不多,其中,“燕然州,寄在回乐县界,突厥九姓部落所处。户190,口978。”“鸡鹿州,寄在回乐县界,突厥九姓部落所处。户132,口556。”“鸡田州,寄在回乐县界,突厥九姓部落所处。户140,口469。”“东皋兰州,寄在鸣沙界,九姓所处。户1342,口5182。”“燕山州,寄在温池县界,亦九姓所处。户430,口2176。”“烛龙州,在温池界,亦九姓所处。户117,口453。”
五、吐谷浑、弘化公主与太阳山
在众多的羁縻州中,最著名的就是安置吐谷浑的安乐州。吐谷浑原住青海、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后来,申请内迁。唐朝政府起初将他们安置在别的地方,但他们都不满意。最后,将他们安置在吴忠市境(罗山脚下的韦州、下马关一带),这才感到了“安且乐”。而且,民族团结的佳话不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弘化公主和亲。
公主一词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古代官制列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公是天子之下最高的官阶,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周朝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不主持婚礼的,叫同姓的诸侯主婚。“主”就是“主婚”之意。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 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后来在公文之下还有了“郡主”、“县主”等一些称谓。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姊妹为大长公主。公主往往也会卷入政治中去,其有一项任务就是政治联姻或外嫁和亲。
谈弘化公主和亲,首先得从吐谷浑讲起。
吐谷浑是古代辽东少数民族慕容鲜卑的一支。吐谷(读音yù)浑 (?~317在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4世纪初涉归死,其嫡子.奕洛瓌(即慕容廆)继为单于,与吐谷浑不和。自西晋太康年间(约公元280年以后), 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西迁,“度陇而西”,到了今甘肃南部的枹罕(今临夏境内),不久又向南、向西扩展,达到今四川阿坝、松潘、青海都兰一带。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吐谷浑死其长子吐延(317~329在位)继位,吐延死其子叶延继位。
吐谷浑孙叶延(329~351在位)时,始建立政权,以祖父吐谷浑之名作姓氏,亦为国号和部族名。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后期称之为“退浑”、“吐浑”。吐谷浑极盛时的疆域,东起甘肃西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至今新疆若羌、且末,北越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一度还越过葱岭,攻入现在的阿富汗。此时的吐谷浑王国,东西长三千多里,南北宽千余里,统治中心在沙州浇河(今青海省贵德县)。在此范围,吐谷浑先后征服了一些羌族部落,同他们错落相居,与当地民族逐渐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与鲜卑族有所区别,成为一个新的民族集合体——吐谷浑人了。
叶延传子辟奚(351~375在位),辟奚传子视连(375~390在位),视连传弟视罴(390~400在位),视罴传弟乌纥提(400~405在位),乌纥提传视罴之子树洛干(405~417在位)。自吐谷浑至树洛干,经六世八传,其中多有具才略的吐谷浑部族酋长。而其时正当十六国割据混乱,吐谷浑部得据甘肃、海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省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北邻南凉,东为西秦。树洛干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
吐谷浑与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6世纪中叶,已是第18传吐谷浑王夸吕(535~591在位)自号可汗,都城设在伏俟城(位于青海湖西15里,遗址即今共和县石乃亥铁卜加古城)。后来隋朝两次征战吐谷浑,曾在吐谷浑地区设河源、西海、鄯善、且末4郡。 隋末,吐谷浑渐复故地。591年 ,夸吕传位于子世伏(591~603在位)。就在这一年,隋朝廷把光化公主嫁给世伏为妻。不久,世伏死,弟伏允(603~635在位)立。《旧唐书·列传第148·西戎》记载,吐谷浑部族有“父卒,妻其庶母;兄亡,妻其诸嫂”的习俗。世伏死后,伏允仍以光化公主为妻。
吐谷浑的官阶受汉族影响,有王、公等号及仆射、 尚书、 将军、郎中等官职。伏俟城中有小城、宫殿,布局受汉地影响较多。部族居庐帐,后渐有城居。吐谷浑在汉人的影响下,境内兴起了许多城堡,仅见于史册者已有浇河城、伏俟城、树墩城、鸣鹤城等,都具有相当规模。因此,吐谷浑人实际上已是室居和庐居两种形式并存的民族。《旧唐书·列传第148·西戎》记载:“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室,肉酪为粮。”吐谷浑语言原属阿尔泰语系东胡语族,后来因建国羌地,日益羌化,语言渐与藏语接近。但由于同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其上层社会长期以来一直通用汉语、汉文。王公服式略同于汉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马、牛、羊、驼数量很多。有良马号为“青海骢”,号称龙种。《旧唐书》中记载:“有青海,周回800里,中有小山,至冬,放牝马于其上,言得龙种。尝得波斯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代称‘青海骢’焉。”所产牲畜曾大量输往内地。喜射猎。以肉酪为粮,兼营农业,农作物有青稞、麦、豆。北界祁连山一带,气候较冷,产蔓菁、青稞。出产铜、铁、丹砂,善作兵器。吐谷浑商队很活跃,远至长江和黄河下游,西至波斯。国无常赋,需要时向富室、商人收税以充国用。刑罚简略,杀人及盗马者处死,其余则征物以赎罪。同鲜卑、柔然等东胡系民族一样,其宗教原信奉萨满教,西迁后,逐步信仰佛教。由于吐谷浑兼受西域、南朝的双方影响,所接受的是大乘佛教。吐谷浑族人称妻子为“恪尊”。魏书·吐谷浑传》记:“其俗,丈夫衣服略同于华夏,多以罗幂为冠,亦以缯为帽,妇人皆贯珠贝,束发,以多为贵。”
吐谷浑兴起在南北朝时期。至隋炀帝时,曾受隋军攻打,屡遭挫折。609年隋取其地 ,置西海 、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末,吐谷浑部族又恢复了他们的故地。唐初,吐谷浑累为边患。唐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遭吐蕃松赞干布攻击,次年,又遭唐军攻击,吐谷浑大败,奔走至鄯善,伏允自杀。从此吐谷浑分成东西二部。西部由伏允次子达延芒结波率领,居鄯善,后来降伏吐蕃,吐蕃称作“阿柴”或“阿辖”。东部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率领,居伏俟城,唐朝封为西平郡王。不久,慕容顺被其臣下所杀,唐朝廷又立其子燕王诺曷钵(635~688)为吐谷浑王,这已是吐谷浑第22位传人,唐廷封其为河源郡王。诺曷钵颁行唐朝历法,奉唐朝年号。贞观十年(636年)腊月,诺曷钵赴唐都长安晋谒唐太宗并请婚,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相许。后又改封为“青海国王”。弘化公主的故事就从这时开始的。
唐朝的制度,皇帝之女称公主,相当于一品;太子之女称郡主,相当于从一品;亲王之女称县主,相当于正二品。弘化公主(622年~698年)生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出生在唐王朝宗室之家,是淮阳王李道民之女,按制只能算作县主,是为和亲才封为公主。弘化公主自幼受到家庭严格的教育,贤明聪惠,知书达理、而且非常美丽。她的墓志铭中写道:“诞灵帝女秀奇之质于涟波。托体王姬湛清仪于桂魄,公宫秉训胎教之宸猷。姒幄承规挺璇闱之睿敏。” 极尽赞美之辞,给予了这位唐公主以极高的评价。
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贞观9年(635)年,唐太宗李世民封吐谷浑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后慕容顺光为下属所杀,年幼的诺曷钵即位。由于大臣争夺权力,国中大乱,唐太宗令大将候君集率兵救援,并遣淮阳王李道民亲自持节册封诺曷钵为河源郡王,授乌地也拔勤豆可汗。诺曷钵十分感激,献牛、羊、马万头。唐太宗贞观10年(636)腊月,诺曷钵赴唐都长安晋谒唐太宗,并请求婚娶唐朝公主为妻,同唐王室修世代甥舅之好。唐太宗李世民答应了吐谷浑王之请,许将宗室女弘化公主嫁给慕容诺曷钵。贞观13年(639年)冬,诺曷钵到长安迎娶公主。翌年2月,唐太宗派遣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明护送18岁的弘化公主往吐谷浑与诺曷钵完婚,并陪送了大量珍贵妆奁。《新唐书·列传第146上 ·西域上》记载:“诺曷钵身入谢,遂请婚,献马牛羊万。比年入朝,乃以宗室女为弘化公主妻之,诏道明及右武卫将军慕容宝持节送公主。”这是唐代第一个和亲的公主。
弘化公主入吐谷浑,使唐与吐谷浑的关系很快化干戈为玉帛,友好往来频繁。唐太宗贞观16年(642年)至32年(649年),吐谷浑每年派来使者向唐王进贡,唐朝以优礼相待。唐永徽元年(650年),高宗李治继位,封诺曷钵为驸马都尉。次年,诺曷钵遣使向朝廷敬献骏马。永徽3年(653年),弘化公主请求入朝省亲,唐高宗派左骁卫将军鲜于匡济前往迎接。11月,弘化公主和诺曷钵到达长安,朝见了高宗。弘化公主是唐代外嫁的十几位公主中惟一回过长安的公主。高宗李治加封诺曷钵为青海国王。贤达善良的弘化公主作为使者来往于唐与吐谷浑之间,促进了唐与吐谷浑人民的友好往来。她不仅完成自己一生的光荣使命,而且鼓励自己的儿子与唐联姻,结成世代的亲戚关系。高宗优礼相待,又以宗室女金城县主(会稽郡王李道恩第3女)赐嫁诺曷钵长子苏度摸末,金明县主赐嫁诺曷钵次子闼卢摸末。武则天时,改封弘化公主为西平大长公主。
随着吐蕃族的进一步强盛,逐渐向甘青地区扩张,引起了吐谷浑与吐蕃的不和,时有战事发生。公元 663年,吐谷浑部受吐蕃攻击大败,吐谷浑国土全部被吐蕃占据。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率残部几千帐奔凉州南山居住,并遣使向唐求救。咸亨元年(670年),唐朝派大将薛仁贵带兵攻击吐蕃军,打算护送诺曷钵回归故国。可是,薛仁贵被吐蕃军大败于大非川(今青海海南州切吉乡旷原),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吐谷浑复国的希望破灭。咸亨3年(672年),唐朝将被封为“驸马都尉”的吐谷浑国王诺曷钵迁到鄯州(今青海乐都)大通河之南。诺曷钵惧怕吐蕃,“不安其居”。唐高宗又将其徙于灵州境内,在今韦州设安乐州,辖境为今宁夏河东中宁、同心、盐池3县部分地区,属灵州都督府,安置吐谷浑族,并以诺曷钵任刺史,由其自治管理。安乐州寓意“欲其安而且乐也”,为让吐谷浑部族和弘化分公主在这里安居乐业。后又在此置长乐州。诺曷钵病逝后,其子慕容忠继位。公元 698年5月3日,弘化公主病逝于安乐州(即今韦州),享年76岁。弘化公主灵柩于次年3月运抵凉州,3月18日葬于青嘴喇嘛湾。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吐蕃进一步占据灵州,安乐州遂被吐蕃占领。吐谷浑部在此地前后达80余年。
后来吐谷浑更东迁朔方、河东。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 。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 ,这部分吐谷浑人便臣役于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吐谷浑这个民族便在历史上消亡了。(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一个煤炭建井工人的记忆

下一篇: 太阳山的历史记忆(一)

协会简介 | 网站简介 | 相关法律 | 组织机构 |
Copyright © 2010-2017 宁夏能源协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168号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4号楼407室 邮政编码:750011 电话:0951-6971422 传真:0951-6971421
宁ICP备110002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