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15 09:48:21 来源: 作者:未知
一项政策:国家补贴私人购买
继合肥新能源公交在全国率先投放,今年合肥市将推广835辆新能源汽车,首批“合肥造”的新能源家用车预计10月上市,今年年内将向市场供应300辆至500辆。在推广新能源汽车上,合肥抢先“试水”。
“首先是政策的扶持和刺激。 ”据合肥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介绍,6月1日,财政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合肥成为五大试点城市之一,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在国家利好政策刺激和推动下,合肥紧急研究配套政策并出台相关推广细则。在这种背景下,年度推广计划、购车优惠方案、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租赁优惠方案等系列举措迅速出台。
“关键因素之一还是合肥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能力和推广基础,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合肥市科技局一负责人介绍,作为研发新能源客车多年的安凯公司,从2002年起就相继开发了多种新能源客车,并实现批量运营,是国内第一批获得国家发改委产品公告的纯电动汽车生产厂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安凯推出了低能耗零排放电动豪华大客车。今年1月,安凯又在合肥市18路公交线上投入30辆车,组成我国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已成功运行40万公里。而合肥另一新能源汽车劲旅,江汽在纯电动商用车上也已先拔头筹,进入即将上市阶段。
一个担忧:新能源车是否好用
记者日前在合肥市内选择50个家庭通过电话进行抽样调查显示,对新能源汽车表示“有兴趣”的占90%以上,但“有购买意向”的不到10%。这一意向同样得到了厂家的验证。 “与公共交通领域相比,新能源汽车在大众消费领域仍然处在观望阶段。 ”江淮汽车销售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被宣传和推介,尤其是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初步成功,确实有部分普通消费者向他们的销售网点进行过咨询,但真正出手的仍然不多。
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的最大群体——普通大众,为何“行动远小于心动”?根据记者的初步调查,市民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程度”有限,因为缺乏了解致使大部分人对新能源汽车的“功能”、“特性”、“质量”、“性价比”等均存在疑虑,甚至是担忧。 “听说充一次电最多跑150公里,那我在高速路上抛锚了怎么办啊? ”“行驶中能稳定,不熄火吗? ”“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大吗? ”“国家的补贴真能兑现吗”……在记者的调查中,类似这样的疑问普遍存在。
根据“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介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真正疑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软肋”:一是技术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新能源车的成本依然太高,三是我国解决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制约难度大。
“普通消费者观望的心理,其实也是一种初级市场心理的基本规律。 ”安徽财经大学一位市场营销学专家称,新能源车虽然是个新生事物,但要实现从“试水”到“市场”,必须要消除消费者疑虑的根源。
一道考题:能否大规模进入消费市场
新能源汽车如何实现从“试水”到“市场”的跨越?合肥市将以“租赁”的方式,让新能源车开进普通家庭。合肥市计划从今年起到2012年,推广22500辆新能源汽车。今年计划投入835辆示范运营。具体示范推广模式是:成立专门的汽车租赁企业,将车租赁给个人,个人只需交纳押金及租金便可以使用车辆。租期5年,租赁期间由专业维修服务机构维保,租赁期结束后车归个人所有。与购买传统车比较,消费者采取“租赁”新能源车的方式将节省下可观的资金。
“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入市的条件,必须从试点示范入手,以政府补贴来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推进新能源车尽快入市,接受市场的考验,然后才能规模化生产。 ”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说。
“关键是要解决新能源汽车的‘软肋’问题。 ”在合肥安凯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一位管理人员介绍,必须要努力解决新能源车的技术瓶颈、成本太高和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如果质量不可靠,成本降不下来,配套设施跟不上,则很难形成大众市场。
新能源汽车只有进入私人消费者的市场,才能够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兴的战略性产业,消费市场,将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真正的考试。为解决目前存在的“软肋”,合肥市在公交市场投放第一批30辆新能源汽车在安全行驶40万公里后,正在积极组织安凯等单位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联合攻关。为降低新能源汽车成本,除了通过改进技术外,合肥将通过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 “充电等相关配套措施和推广优惠、扶持政策要到位和实用。 ”据介绍,目前合肥市针对大众购买新能源汽车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补贴方案的草案,正在等待审批。在消费市场这道考题之前,合肥全力以赴。
下一篇: 新能源车以电动车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