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训
李崇训 男,汉族,生于1935年11月,四川省成都市人。1960年9月参加工作,197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采矿系,高级工程师(正教授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党的“十四”大代表。历任宁夏银川煤校教师、石炭井矿务局生产处技术员、工程师、副主任工程师,石炭井矿务局总工程师,石炭井矿务局党委常委,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粉尘学组成员、中国煤炭工业技术经济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夏煤炭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30多年来,他扎根宁夏,奉献煤炭事业,先后荣获煤炭工业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大科技明星”等光荣称号。他撰写的《煤层注水与采空区灌水防尘》专著曾获得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宁夏科学大会奖。《粉尘》一书曾纳入煤矿安全教育丛书并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我1960年自东北工学院毕业后,志愿申报来大西北工作,后被分配到宁夏矿业学院任教,因该院尚在筹备,故留在银川煤校执教2年。1962年因学校停办来到贺兰山上的石炭井矿务局,从事煤炭技术工作有36年。1984年起担任矿务局总工程师直至1998年63岁退休长达14年之久。在技术领导岗位上跨越了3个5年计划,经历了三届矿务局领导班子更替,堪称煤矿总工任职时间之最。回想起来,这也许是因我对技术工作一贯的志趣和执著,也是组织和同志们的信任和期待。充足的时空条件造就我倾其智慧,劳其筋骨地谱写技术生涯的价值人生,为我们的企业和矿工做出几件扎扎实实的奉献。
回忆矿区技术进步之路漫长而崎岖,充满艰险与博弈,历经观念的冲突与更新,真是一部多彩的长卷,足以写志,更能成书,但本文只能对其中几个闪光亮点的记忆略说几段。
60年代初,石炭井矿务局采煤生产工艺原始粗放,工作面单段作业,一炮一放,顶头上行,笨溜槽人力运煤,木支护拉网放顶,产量效率低下,事故频繁。初入煤井的我有幸适逢煤炭部开展全国煤矿质量标准化工作,受命参加样板采煤工作面的建设,并试验实施厚煤层倾斜分层金属网假顶开采技术,我们技术员和基层干部、工人一齐,3班跟班,同上同下,经过近3年的努力,终于在二矿采煤五队成功推行了群炮落煤、工作面机械运煤、分段并行作业、全场同时出煤、摩擦式金属支柱、无密集放顶、质量标准化和采煤正规循环作业等一系列当时先进的工艺和作业方式,于1965年建成全局第一个质量标准化的月产万吨采煤样板面,根本改变了采煤技术管理面貌,推动了采煤生产历史性的进步。
当时贺兰山煤炭公司和渭北煤炭公司组织了参观学习和推广。在3年井下一线的磨练中,为自己积累了经验、胆识和自信,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
进入60年代后期,文革的影响使矿区的安全生产受到极大冲击,1968年即将投产的三矿发生了震撼全区的“七一煤尘爆炸事故”,在500米煤巷独头掘进面中死亡27人,重伤3人。我受命亲身参加了救灾与处理的全过程,在倒塌的灾区内逐一找认遇难者,记录事故状况,分析事故原因。目睹了工人遗体与家属痛楚的惨状,年轻的工程师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再次感受到了煤矿技术工作者背负的社会与道义之重大责任。次年,由军管会和革委会决定由我在局生产处专门负责矿区通讯、瓦斯、煤尘和放灭火的技术管理工作。临危授命,深感责任重大步履艰难。面对文革中管理松弛紊乱、技术手段落后不全的现状,下决心全身心投入到治理煤尘预防恶性事故的工作中。全力探索标本兼治的新的技术手段。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试验成功并逐步推广了煤层注水于采空区灌水预湿煤体的防尘技术,在全国率先将煤层注水预湿煤体纳入采煤生产必备工序,把逢采必注、先注后采写入本局新编的通风管理制度,长期强制执行。全局采煤工作面降尘率达60%-90%,从源头上控制了井下煤尘的发生。我局成为70年代全国推行的注水预湿煤体的第一个先进典型,先后有20多个局、矿来此学习,又在历次煤炭部的学习班、交流会上介绍经验,从1974年起,我用五年的业余时间写成了国内第一本煤层注水的技术专著,1981年由煤炭出版社出版。时隔十年之后,煤炭部授予我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将这一技术纳入《煤炭安全规程》,作为全国煤矿推行的防尘措施。我们在实施注水防尘的同时,全面长期推行“煤巷掘进放炮前后迎头冲洗邦顶”、“水炮泥”、“洒水湿式装渣”、“湿式电钻”、“水雾水幕降尘”等有效措施,全方位控制了煤尘的发生,到1998年我退休时,已连续30年没有重演煤尘燃烧爆炸恶性事故。在治理煤尘的同时,全力推行矿井综合防尘,在岩巷掘进及井巷系统内强制实行一系列的降尘冲洗措施,收效显著。1991年我局被评为全国第一批五个防尘达标局之一。据1997年尘肺普查,70年代下井的工人尘肺仅4例。1981年之后新工人无一例尘肺发生(连续井下工作16年)。煤尘爆炸及煤矽肺病的危害终于得到消除。
进入80年代,我到了局总工岗位上,首要的目标是突破瓦斯爆炸事故的预防难题。历史证明,绝大多数恶性瓦斯爆炸事故都发生在掘进工作面,而无计划停风造成瓦斯积聚,是爆炸事故的最普遍原因。当时,全局每年掘进无计划停风次数超过200次以上,瓦斯积聚时时威胁着安全生产,针对掘进工作面的装备与管理现状,从1987年起,我们花了五年的时间,试验成功并全局推行“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保证掘进工作面的不间断供风,根本杜绝瓦斯积聚。并将这一措施纳入本局管理制度,在所有掘进工作面长期强制执行。同时又给所有掘进工作面配备专职的定点瓦检员,监督装备使用及瓦斯动态;为所有采掘放炮员配备便携式瓦斯报警仪,杜绝超限放炮。所有这些举措实为当时全国煤矿率先之举,前无先例。随后,我们又将掘进工作面的瓦斯、煤尘的全套防灾手段总结配套为具有自身特色的掘进通风安全保障系统,涵括了20多项技术装备及管理措施,长期贯彻执行。至1991年,全局巩固了这一系统,掘进无计划停风基本消除。在解决掘进工作面瓦斯问题的同时,我们又先后引进瓦斯抽放、突出监测预报、瓦斯集中监测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瓦斯隐患。到1998年我退休时,已连续16年杜绝了瓦斯爆炸恶性事故。
80年代中后期,我们着力于采掘机械化工作,1987年我们引进了国内生产的第一套3.5米大采高综采液压支架,在白芨沟矿试用成功,于1989年又陆续装备了第二个综采面,使白芨沟矿成为我局第一个机械化矿井。进入90年代初,我又亲自主持了“大倾角厚煤层综采放顶煤”项目的论证、设计与试验工作。1992年在乌兰矿三层煤试验工作面取得成功,突破了国内的技术禁区,首次在35度倾角煤层实现综采、放顶煤,取得优异的技术经济效果。与郑州煤机厂共同设计的高稳定性低位放煤液压支架,还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93年起,综采放顶煤正式在乌兰矿投产,当年一举扭转长期亏损,实现产效双赢,成为第二个机械化矿井。第三个机械化矿井的技术准备,经过详尽的调研和筹备工作,1998年6月在二矿的十层煤试验工作面完成了轻型支架综采放顶煤的技术试验,并通过了技术鉴定。原计划于次年正式投运该矿第一个正规综采面,但后因缺乏资金和认识差异的原因,未能如愿以偿。尽管如此,全局的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已经由八十年代初的空白上升并稳定在50%~60%。
此外,由我亲自主持的大武口洗煤厂多次重大技术改造以及对太西洗煤厂浮选工艺决策等均为我的得意之事。它根本改变了煤泥水处理的面貌,更新了高效洗选设备与工艺流程,大幅度提高了洗煤技术经济指标。同时,多年的共事,还和我们洗煤行业的工程师们和各级领导结下了知己的友谊。另外,在退休前我还先后主持完成了三矿的矿井接替规划,二矿、乌兰矿的水平接替规划。亲自组织、制定新矿井(红梁矿)、新水平(二矿三水平、乌兰二水平)的补充、勘探与初步设计方案,完成上述重大接续工程的设计审查,在我交班前夕,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再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回顾一生,虽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在漫长的默默坚持中,扎实的为预防恶性事故、遏制职业病侵害、解除超强笨重劳动、提升煤矿发展能力和社会形象等方面做了几件切实有效的工作,自感无愧,仅此而已。
我退休后虽然回到原籍以弥补缺失的家乡亲情,但对为之奋斗一生的矿区依旧魂系梦牵,2002年间因闻知东北某大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出于对宁夏的挂牵,当即给在职的五位主管安全生产的领导分别通了电话,说了我想叮咛和交代的话语。2003年10月的一个半夜,突然接到宁煤集团某领导的来电,召请迅速来矿参加事故救灾与处理,我毫不犹豫的于第二天飞往银川,下午4时,赶到白芨沟南二采区井口。在连续14个月的日子里,退休五年,已满69岁的我,和同志们一道分析灾情,研究措施,还时常下到井下灾区调查研究,和在岗一样,心系矿区和工人的安危。2008年返回宁夏时,时年73岁,到二矿井下观看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我当年谋划的二矿综采放顶煤终于在八年后变成了现实,了却了我退休时的一大心愿,内心深感振奋。又在羊场湾矿井下参观了巨型综采设备,为宁煤的飞跃发展惊喜不已。2010年再返宁夏参观了宁东煤化工基地和银北的焦煤、无烟煤洗煤厂,所见所闻,耳目一新,煤化工的各类深加工产品、超低灰洗煤产品以及石咀山的三分之一焦精煤等新品种,将大大提升昔日矿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形象。
写到这里,深感不妄此生,为自己曾在这宏伟的事业篇章中曾经留下一笔浓墨厚彩而欣慰不已!
上一篇:
一个煤炭建井工人的记忆
下一篇:
清水营的今昔